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年级: 二年级
|
班级:1班
|
人数: 50人
|
||||
学科:语文
|
课题:妈妈的爱
|
教师:张轶
|
日期:2009.3
|
||||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妈妈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感恩之情。
2.通过具体指导“抱妈妈”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可以抓动作神情、语言、心情感受等方面进行表达。
3.在变换表达形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用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写话方法的迁移运用。
二、制定依据
人的一生中,要感恩的人可谓不计其数,对于低年级小朋友而言,从感恩父母做起,是最最适切的,因为现在绝大部分孩子每天都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中,但能以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父母的却是少之又少。有人说,我们身边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筋疲力尽的、无穷无尽地付出,不求任何回报,我们的孩子则堂而皇之地接受,怎样通过我们的感恩成长系列活动、成长系列作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呢?这是我们基于学生现状进行分析后首先思考的内容,也是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的基础定位。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会讲几个感恩故事,背几首歌颂赞美母爱的儿歌诗词,这显然只是一部分内容,要引导学生将感恩真正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触动学生幼小的心灵,拥有一颗简单的感恩之心,因此我们组织设计了“一分钟抱妈妈”“做花送妈妈”“为妈妈擦鞋”的系列活动,并将活动进行拓展,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每个小朋友可以将感恩化为行动的举措,将活动变为生活中的日常化,将行为变成一种自觉化。并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资源,改变学生以往单一的表达为多样的表达。
|
|||||||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常规积累
(3’)
|
以“母亲”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儿歌的诵读积累。
|
学生齐背儿童诗。
|
以歌颂妈妈的儿童诗入手,触动学生的情感。
|
||||
开放式导入
(2’)
|
1.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就是关于妈妈的。
2.妈妈的爱伴我们茁壮成长,我们小朋友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我们又能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呢?瞧,还记得这一幕幕吗?
|
1.学生齐背《游子吟》。
2.学生回忆妈妈生活中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
|
由刚学过的课文内容激起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妈妈对儿女关爱备至的画面的回忆,为下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情感的铺垫。
|
||||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30’)
|
一、
忆活动
话感恩
(20’)
|
1.播放三组画面:一分钟抱妈妈、花儿送妈妈、帮妈妈擦鞋
2.指导观察抱妈妈的画面。
(1)还记得你是怎么抱妈妈的吗?(再次播放抱妈妈的画面)
谁来讲讲那天抱妈妈的情景。
(2)想不想听听妈妈的感受?(播放录音)
其实,妈妈不仅在用语言传递她的感受,她还用什么来传递幸福。抱妈妈的一霎那。你注意观察到了吗?
语言:
动作表情:抱、搂、亲、乐、笑、眯
3.过渡:有个小朋友还记录了抱妈妈的情景
出示学生写话:
①指名读:
②分句看写了什么?(我、妈妈的动作,我的感受。)
③想不想把它变成我们经常读的儿歌?
4.在这三次活动里,哪一次让你印象最深刻?
|
1.学生观看3次活动的图片。
2.学生交流(可以说说什么时候,怎么抱的)
学生回忆抱妈妈时的细节。
3.学生理解每句话描写的对象及其可观察的不同方面。
4.挑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次活动进行交流。
|
采集活动中的一些场景,让孩子们回到生活中,用心回味曾经经历过的画面,让感恩之情在教室里弥漫,在学生心间荡漾。
|
|||
二、
书亲情
表心意
(10’)
|
1.选择一个内容,也像这样写一写。
(老师发纸,题目自定)
2.出示三组,进行诵读。(切换到实物展示台)
|
1.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2. 学生朗读写话,并做适当的点评。
|
学生也可参与点评。
|
||||
开
放
式
延
伸
(5’)
|
总结延伸(5’)
|
妈妈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出示学生之前改编的几首小诗。
|
请学生读。
|
|
|||
作业设计
|
4人小组把你们每个人创作的几句话合并成一首小诗,回去读给妈妈听。
|
|
指导学生用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写话方法的迁移运用。
|
||||
板书设计
|
我爱妈妈
动作 语言 表情 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