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总认为,构成中队基本成员的教师和学生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存在着一般和学生的角色预先规定的比较正式的规范,这些规范并不是根据互动双方的具体特点决定的,而是由互动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所预先决定的,因而,用来维持班级里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和各种秩序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就是各种正式的规章制度,因此,老师所关心的是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所关心的是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长、班委、中队长、中队委的职责是从事监视活动,要求小伙伴“不许违纪”“不许迟到”“不准做小动作”之类,行使的是班级“小警察”的职能,层层控制,级级落实,形成了稳定的层级化管理的结构,学生逐渐学会了循规蹈矩,这样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限制了学生发挥创造性的天地。为了打破以往在班级管理中几人一统天下的格局,为了让班级真正地属于每一个孩子,也为了让每个孩子在集体中得到和谐、生动、全面的发展,在班级岗位的设置上,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置合理动态的岗位机构
(一)基本设置
实验证明,岗位对于学生发展具有养成性价值。特别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每一个个体在班级活动中所从事的岗位,在长时间内呈现出其发展的谱系,岗位种类的丰富程度、岗位挑战性的变化曲线,往往折射出这个学生成长变化的轨迹。本着“整体设计,逐步完善”的原则,在班级岗位的设置上,我力求做到人人有岗,不像以前几个长、几个委员一统天下,让大部分的学生属于“被管理”的被动地位,让大多数的学生游离在班级管理和活动策划之外。班级岗位的设置一开始大致分为五类:学习类(课代表、小组长、领读员等),知识类(气象员、图书管理员等),活动类(记录员、主持人等),服务类(保洁员、分报员、午餐服务员等),行为规范类(安全岗、节能员、眼操监督员等)。能力较强的,可以从事管理性的岗位,而对于一些较内向、不合群的学生,安排了一些服务性的岗位,并对每个岗位的职责作了明确的阐述。
班级岗位的设置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用表格示意。
类别 |
岗 位 |
职 责 |
学 习 类 |
语文课代表 |
配合 |
数学课代表 | ||
学习组长 |
带领本小组同学有效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 |
领读员 |
组织全班同学早读。 | |
知 识 类 |
气象员 |
每天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向大家公布。 |
图书管理员 |
负责中午图书的分发。 | |
活 动 类 |
评分员 |
及时向全班公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每个组得分情况。 |
记录员 |
记载班级每天的相关事宜。 | |
服 务 类 |
保洁员 |
负责教室、包干区及绿化区的清洁工作。 |
分报员 |
按时、准确地发放班级报刊杂志。 | |
午餐服务员 |
午餐前督促大家洗手、午餐后整理、打扫教室。 | |
行 为 规 范 类 |
仪表检查员 |
每天检查同学的红领巾佩戴情况及服装是否整洁等。 |
安全岗 |
课间督促学生注意活动安全。 | |
课前准备监督员 |
课间检查同学的上课准备工作是否做好 | |
视力操监督员 |
督促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做眼操时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做法。 | |
节能员 |
督促同学节约用水用电,教室里的电灯电扇负责开关。 | |
午间管理员 |
午间建议同学开展有意义、安全的活动或游戏。如果遇到同学开展危险游戏,要即使制止或报告老师。 |
(二)、岗位变更
1、 增加
随着年级的升高,如到了中年级,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增强了,活动范围扩大了,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我们会逐步增设如“ 精彩共享主持人”、“美文推荐员”、“新闻播报员”等岗位,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升学生日常的班级生活品位,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了具有新的挑战性要求的岗位选择,如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时,班级方面的组织策划工作,一般也由学生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申报,然后自己“招兵买马”,将工作落实,保持了广大学生岗位选择与锻炼的热情与积极性。
2、 删减
到了三、四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也教低年级有所增强,有些行为要求也内化为学生的习惯,所以一些诸如“红领巾监督员”、“课前准备监督员”这样的岗位就没有设置的必要了。
3、 提升
虽然是同一个岗位,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如“图书管理员”,最初只要在中午学生自由安排的时间里,把书发到每个同伴手中就可以了。但是到了中年级,我要求学生要根据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出相关的阅读制度,如一次最多能借几本书,每本书最多能借几天,图书损坏了怎么办等等。岗位职责从单一走向了丰富。
二、执行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
(一)竞聘上岗
班级岗位在经过学生提议、讨论、确定后,一般以竞聘上岗的方式来确定岗位责任人。在竞聘前,辅导员将岗位名称、职责、人数公布在班级内,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能力、工作经验等,来选择自己的岗位,并在统一安排的时间里向同伴陈述自己的理由,由大伙投票选举,最终产生岗位责任人。
(二)岗位轮换
但是在岗位竞聘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些岗位产生的人选已经超出预定人数。为了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也为了给每个孩子锻炼的机会,我建议在几个候选人之间进行岗位的定期轮换,即相同的岗位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人承担,看看到底谁真正适合这个岗位,所以这些岗位工作的承担者,还只是“非正式工”,需要进一步考察。而那些竞聘成功的、人员较为固定的岗位,也会进行轮换。轮换分两类,一类是队干部岗位轮换,一类是其它各项岗位轮换。对于工作简单、操作容易的岗位,轮换周期较短,如保洁员、午餐服务员等;对于相对复杂的、综合性强的、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轮换周期长一点,如课代表等。班级岗位大小不等和轮换上岗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体验到多重的角色,经受不同岗位对他们而言特殊的要求和锻炼,而且还有利于适应每个学生能力和特长的不同初始状态和发展潜能。
(三)考核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后,为了对前阶段的岗位工作有一个总结提升,也为了更好地开展后阶段的工作,我们会组织学生对岗位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分三个层次:不合格,即岗位工作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需要在别人的监督提醒下完成,且质量不高;合格,即能自己自觉地完成份内工作;优秀,即岗位工作不仅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而且还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评价分两个层面进行。一个是自我评价,由岗位责任人自己对自己的工作作评价,可以说自己在工作中做的好的地方,也可以反思不足;除此之外,在岗位轮换时,每个学生都可以表示自己愿上哪一个岗位,并说明理由。这也是一种自评的方式,因为学生为说明理由,必须把岗位的要求与自己的兴趣能力对照起来,这在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面对多种岗位作出独立选择的能力。还有一个是同伴评价。这里的同伴又分两个不同的群体,一个是责任人的合作者,如上面的表格所示,每一类的岗位都不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这样的评价一般在小组内完成。还有一种就是上面提到的“竞争者”,几个人来争取同一个岗位,大家彼此评价对手的工作。最后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评选出该阶段的岗位明星,而在几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优胜者则可以正式“转正”,作为该岗位的最终责任人。当然,也有一些会因不称职而“下岗”,老师就要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她有了进步再“上岗”。
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当学生的评价发生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发挥“示范评价”的导向功能,努力丰富评价的标准、渠道和频率,在提倡发现他人优点的同时,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
三、开发岗位教育的价值
(一)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估计过低或自信过度,都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所以,承担一定的岗位工作,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自我的平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与不足。如有的孩子平时自我感觉一直良好,可是真的要他履行某个岗位职责的时候,他往往做不好。或者说,有的孩子平时不够自信,可真的交给他一件事,他却能坚持把它做到最好。俗话说得好:“事非经过不只难。”只有让他真的去尝试了,他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对于自己,才能有更深、更全的认识。而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他对别人的态度和评价。
(二)学会承担责任
责任感是一种个体心理品质,它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完成任务、履行责任的情况持积极态度而产生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体验。
随着班级岗位角色的变换,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认知能力强化自我意识,逐步自觉地协同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并尝试实现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将已养成的自我责任感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
如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这样的大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但是,由于名额有限,能在比赛或活动中赢得岗位的也不可能是全体的学生。但是,我知道,孩子对集体的这种热情是多么的可贵。所以每一次的比赛之后,我都会把学生为班级获得的奖状贴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让全班小朋友为他鼓掌;那些集体项目的奖状,我会让全班每一个孩子签上他们的名字,告诉他们,虽然你们没有获得为集体出力的机会,但是老师知道,在你们的心底里,同样渴望为集体增光添彩,你们是岗位责任人最好的合作伙伴。所以老师也要为你们对集体的热情喝彩!同学们很感动,也很受鼓舞。所以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活动,所有的学生总会全力以赴。在每个孩子的眼里,集体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是集体的主人,他们愿意为之不断努力。孩子的集体责任感也就在这点点滴滴中逐渐养成。
在家庭中,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习惯了来自父辈们的关爱。所以一些孩子渐渐地变得有些自私。而父母与子女间相互关系中最可怕的东西,就是父母那种轻率地满足物质快乐的"供养"与孩子精神上、心灵上、生活上的空虚和贫乏。所以我们在低年段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增设家庭岗位表,让他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从小学会观察人们,学会懂得,每个人都有享受欢乐、幸福,教会孩子学会同情、感受和怜悯,培养孩子对父母的责任感,
能力强的孩子在班级岗位中得到锻炼后,还可以到学校层面的岗位接受锻炼,从而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学校的新竹服务公司会根据学校需要不定期地开设“红领巾人才市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以通过“应聘”的方式获得学校层面的锻炼机会。每个假期,公司都会拟出许多的"假日小队"活动计划,队员们走出家门,以小小社会人的身份做采访或调查,用孩子的眼光来关注这个世界。在他们了解周围的社会、了解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了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感。
(三)学会分工合作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但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有些任务重的岗位,不可能由一个人承担,所以,这就为学生协同分工创造了条件。如为了使每面墙壁都能发挥育人的价值,我将四面墙分给了四小组,告诉他们这是他们小组的展示天地,每组可在组长的带领下,设计主题,布置墙面。于是小组长带着组员忙开了,先开讨论会,确定主题,然后分工,带作品的,画刊头的,张贴的,彼此间相对独立,却又彼此相依。我想,这样一个美化教室显性环境的同时,更美化了学生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岗位是教育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很具体的方式。丰富的班级岗位,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社会角色,使学生能以平等个体的身份进入到更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岗位教育价值的开发,使学生获得了更多成长的资源。在这些岗位中,学生在发展、在变化、在成长。学生“在成事中成人”、“用成人促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