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专题研讨>>文章内容
线段(表格及评课)毛修丽
发布时间:2008-01-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学校:常州二实小

年级:二年级

班级:1

人数: 47

学科:数

课题: 线段

教师:毛修丽

日期:2007.12.12

一、目标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线段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测量与计算”的教学内容,属于一维度量概念的教学。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打好基础。教学时,我们把这部分内容作了调整,把线段和长度单位的教学整合在同一节课中,引导学生经历和感悟长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工具和度量单位的发现形成过程,教师总结提炼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认识,属于教结构,为后面面积和体积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已经初步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在测量长度的不同方法中体会用尺测量的准确性。

2.知道研究线段的方法结构:观察法、重叠法和测量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3分钟)

布置学习任务:3分钟口算练习。

计时完成。

帮助学生静下心来,投入课堂学习。

核心过程推进

(一)体

线

6

钟)

1.摸实物。

1)介绍尺子、数学书封面边线的长度。

2)找一找教室里物体边线的长度。(师巡视指导)

3交流。

2.摸平面图形。

1)找三角形几条边线的长度。

2)摸一摸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每条边线。

3)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上的两条长度相差较大的线段。

4)小结:三条边线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四条边线可以围成一个四边形,这些边线还可以叫线段,揭题: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介绍线段的特点和长度概念。

指名说一说,摸一摸。

(教师要指导学生摸的方法)

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学生边摸边说。

学生摸一摸、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让学生从大量的事实中抽象出边线共同的本质属性:直的、有长短。

由实物到平面图形,使学生再次感知边线有长度,是直的。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现这些边线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直,有长度。这时揭示线段的概念就显得水到渠成。

(二)研究比较方法(12分钟)

1.(指板书:两条相差较大的线段)你能一眼就比出它们的长短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2.小结:像这样通过观察一眼就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的方法叫做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3.(出示两条相差不多的线段)提出挑战:你还能用观察法一眼就比出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吗? 你有什么办法?

4.展示学生的情况

5.小结:两条边线不是相差很多,只要我们把一个端点对齐了,上下两条线叠在一起,这种方法叫重叠法。(板书:重叠法)

指名学生讲述理由。

预设一:线段1比线段2长。

预设二:不肯定。

学生尝试。

1、 说出比较的方法和结论。

2、 比较哪种方法好。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不同情况下应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两条相差较多的线段的长度,可以用观察法;比较两条能移动的相差不多的线段可以用重叠法;比较两条不能移动的差异较小的线段的长度,需要借助工具用测量法。

(三)

研究测量长度的工具(16分钟)

1(出示两条长短相等的线段)

提问:你准备怎么比较?

2.指名学生交流展示。

3.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4.揭示测量法。

5.设置冲突,体会借助工具测量标准要统一。

2根和4根小棒的表述中引起冲突)

6.介绍尺。

7.出示两条线段,

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呢?

学生用尺子测量,引出1厘米。

8.借助尺子指导学生认识1厘米及几厘米。

9.小结:相邻两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7.量一量1号图形和2号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并把它写下来。

8.指导学生画1厘米的线段。

9.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

学生先说一说,再动手操作、交流。

预设一:借助线比较的。

预设二:借助小棒比较的。

预设三:借助尺比较的。

预设一:我用小棒,两条线段的长度正好都是2根小棒的长度。

预设二:我也用小棒,两条线段的长度正好都是4根小棒的长度。

请学生说一说。

学生说说对尺的认识。

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体会到表述时的不统一,激发了统一计量单位的需求。

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并认识几厘米。

指导学生用尺量的方法。

三、课后拓展(3分钟)

如果用1厘米来量大黑板的长度,怎么样?课后找找有没有其他的单位?

预设一:太长了。

预设二:用米作单位。

激发学生对较大长度单位的需求,为后面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米做准备。

评课:

袁雪风:这堂课是不是该知道什么是线段?我感觉学生知道的是长短,而不是长度的概念。可以说一端到另一端。

敏:今天感悟的不正确,都说数学书上的,应该说封面的一边,不应该是实物的,而是一个面上的。数学书上不止4条边。

线段的概念早一点呈现,便于交流。

严格来讲,在图形上、在物体上的还是,画下来之后才是线段

汪水清:线段的表示方法,两个大写字母表示。

需求不突出,为什么要用尺?同样用小棒,怎么有的是2根小棒这么长,有的是4根小棒这么长?小棒的长度不一样,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致,标准统一了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为了便于交流,还需要有一个 统一的单位,来表示到底有多少长。

唐琴珠:什么时候才需要度量?要知道长多少的时候,才需要度量。

建立线段的概念不是难点。

静:给学生提供了工具,是不是要学生每个都去用一用?

谢忠恕:厘米的概念如何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同时提供几组线段,体现比较方法的选择,很明显的时候用观察法,……

:重叠更突出的还是体现在面积上,是一块一块靠上去的,而在“线”上很多时候都是在重叠,包括测量、包括观察,都或多或少需要重叠。

路叶娜:这堂课的容量很大。

马美南:语言表述还要注意,“看看他是用什么摆的?是用绳子摆的。”“那谁是用小棒摆的?”应该说“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