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1-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林保
新基础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精、特、美,综观朱江月老师上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课,我认为已经步入了美的境界。
一、 诵读之美
我作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朱老师这节课中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的时间有一半左右,而且读得有层次。整堂课以读为主,读中有思,以读代讲,层层递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难怪他们班上会出现许多“小诗人”了。
二、 生成之美
课堂上,朱老师能随机应变,及时捕捉到一些临时生成的资源,并进行了灵活的、不着痕迹的利用,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如课堂上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杜甫当时那么穷,他哪儿有钱买酒喝的呢?”当时很多听课的老师也感觉到一下子愣住了,但朱老师却引导学生抓诗中的一个“须”字,让学生明白了这只是杜甫当时心里的一种强烈的愿望,是突闻喜讯后“喜欲狂”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真的饮酒了。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再比如在引导学生想象本诗所描绘的画面时,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说后面的画面,按我们平时的课堂处理方式,因为要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就由着学生的思路上下去。但本诗的特点之一就是作者的喜悦之情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表现出来的,如果打乱了顺序,这条感情的线索就不清楚了。此时朱老师又一次发挥了“主导”作用,让那位同学先停下,说呆会儿请他说,引导大家先从开始的画面说起……可惜的是朱老师在这个环节结束后,没有对这一特点进行及时的总结,不然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 活力之美
课堂上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使课堂呈现出了难得的活力之美。这种美来自于学生的积累,是厚实的积累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正因为有了厚实的积累,学生才会抢着发言,才会有一吐为快的冲动。学生的发言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畅游于中国古诗词中的那份快乐和自豪。且不说那么大的背诵量,单就那些专业的名词就让人感到惊讶,“沉郁顿挫”、“浪漫主义色彩”、“交响乐”、“小快板”、 “流水对”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和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浓厚的人文气息。
四、 结构之美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颇有散文的神韵,那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课堂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思绪有时会飞得很远,如研究杜甫其他的诗歌,沿着“安史之乱”的“小径”展开探究,杜甫诗歌前后风格的对比等,但这些都是基于本诗的一些拓展,都是为了理解杜甫“悲喜皆因忧国难”这一主题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