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在线培训>>文章内容
三维度量概念教学的专题研究
发布时间:2008-01-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蔡丽华

三维度量概念教学的专题研究

一、 对三节课进行评析。

三节课的状况,我同意孙敏老师的评课,她比较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三节课的评价。

面积的研究比较多,所以我们感觉比较好。而另两堂课刚开始研究,所以不太成熟,表现出问题,也很正常。我觉得我们还是坚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对事不对人,做研究在改革的层面上会碰到哪些问题,我们要解决。

(一)面积

1、请大家尤其关注他的引入片段,把它和第一节课的线段长度的引入进行对比,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概念的形成过程。

长度的概念是用书来引导的,这句话是抽象后的结果,你要让学生去记忆这个结果,很困难。而面积一开始不出现概念,让学生对面积的内涵有感受,从点到线,再到面,从餐巾纸盒的上面部分的大小,过度到学生举例,这时学生很容易说“这个面”,老师就引导除了上面,还可以是侧面,下面等,这里的思路打开,重要的不是会不会说面积这个词语,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面积所表示的意义和内涵有了充分的感受,所以,我后来把上第一节课的老师叫过来,让她对比一下。

我记得中期评估时,有老师也上了这节课,反复讲面积的概念这句话。这其实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所以要有大量的事实材料,这是概念形成的前提。没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如何去概括抽象呢?

第一个特征:有大量的事实;第二个特征:大量事实列举后,抽取出共同的部分,也就是大量事实中存在的共同属性,这就是抽象。

在从物体的面过度到平面图形时,让学生自己去涂,在这里又捕捉了这方面的资源,进行对比,这里就很好地把面积概念的内涵突显出来。

2、第二个好的地方就是多次的沟通。我上次在询阳路小学时,提出过要求,放下去前要提要求。如:比较长度的比较和面积的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教师放下去,然后注意沟通,一层一层去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

3、第三个好的地方是从长度概念的含义、比较的方法、度量的工具、度量的单位,到后面的面积概念,让学生回忆并整理出来,我认为是到位的,我的意图在课里表达地很清晰。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去板书,或者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最后的总结环节,学生对整个过程有回顾,回去能把表格完成,就是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最好的检测。

所以我们的课堂上面不在于把黑板上全部填满,重要的是沟通,这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梳理,能把表格完成,这就是结构形成的过程。几个人总结,老师板书,这其实是几个人在做的。相反让孩子带回去独立做,就是每个孩子的参与过程。

4、问题在哪里呢?

——在中间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中,老师还不够开放,牵得很紧,每一次放下去,要大家形成共识,这两个是要用重叠法比较的,然后放下去,这个是要借助工具比的,然后放下去。而是应该放得充分一些,让孩子自己选择,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方法,这样孩子就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老师不能太细致,一太细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小了点,学生主动选择的空间、意识可能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需要老师提醒

——第二个问题是很多老师有争议的地方。很多资源并列呈现时,好象很完美。有的老师觉得很省时间,在比较的过程中马上就可以有层次,这样资源的处理就有效,而且提升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的老师觉得这个环节有点老师替代的嫌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这里老师必须预设。如果我们在设计时对孩子可能的状态不到位,那么到课堂上老师是不会捕捉的。首先要对学生各种可能状况的分析,老师的估计是充分的,如果不充分,那么课堂上怎么进行教学呢?怎么收得有层次呢?

关键是怎么处理?不是用全部呈现的方式,首先对学生各种可能的状态有分析和估计,这是课前的;但是在课堂上,是不是用我的估计去框学生呢?不是,在课堂上还要有开放的心态去捕捉出乎意料的,所以老师下去看时,看哪些和自己的预设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要思考,看看是否有价值。所以要结合。一部分是来自学生的资源,一部分是学生没有的资源,教师要补充,这一部分资源对于突显今天的教学很有帮助。所以老师可以慢点贴,先下去巡视下,有没有意料之外的,然后考虑其价值。这里对资源处理,不能因为我准备好了,我就不下去看了,这是不行的。这样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是,老师的预测和学生的状态相差很远。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

(二)线段

——用这节课的对比提醒我们老师要注意些什么。

※问题一:千万不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了个别,忘记了群体。什么叫班级教学,它不是个别教学,它的特征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面对的人那么多,不能为了个体忽视了群体。我看到学生在比较A边和B边,比的时候老师看起来很关注学生,指导了78个学生,你有那么多时间一个个去指导吗?下一次的听课过程中千万不能在这样做了。时间在这过程中流逝,而且学生的困难究竟是什么?老师也不知道。

这里学生的困难在于学生不会接着度量,在度量过程中找不到第二个起点,这就是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所以不要抽象。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要暂停一下,在度量的过程中让全体学生看,看上面学生的问题在哪里。第一个起点是可以的,第二个起点就找不到了。这样就是对全体学生的指导,不是对学生个别的指导了。

教师的指导过程要对全班学生产生价值产生意义。

※问题二:随机。

在汇报过程中,谁想上来就上来;谁手举得高就让谁上来。在这里,教师缺乏捕捉。

※问题三:彩带在比长短的过程中好不好?有点比面积的嫌疑。“从这个端点对齐”,这哪里是端点啊,这是一条边对齐诶。这里在说端点对齐,其实学生看到是一条边;说边对齐,学生看到的一个面。这里就造成了学生概念混淆。

在一年级时,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就迁就他,因为线太细了孩子不会比就粗点,这会造成学生一开始起始的概念不清晰。

※问题四:引入部分,不是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今天课堂上展现的是典型的概念的记忆过程。这句话很难讲就反复讲,操练N遍,前后讲了67遍。同样讲的这句话,就算要讲,可以到不同的情境里面讲,在大量的情境里面变式啊。“长度”这个词语拿出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哪个部分的长短有感觉,这是长度概念的内涵。

※问题五:长度概念学习完后,方法结构要提炼。前面老师个别指导的时间太多了,所以后面的时间来不及了。前面尽可能提高效率有时间观念,最后的总结部分千万不能浪费。这里要有一个总结提炼,要用关键词的方式。因为长长的一段话,学生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用关键词让学生提炼方法结构和过程。“面积”一节课里,老师提炼的很好。含义、方法、工具、单位等,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这里的总结提炼可以由老师进行。

(三)体积

我认为这节课,在占空间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很漂亮。还有第二个方面,多媒体设计,1平方厘米的面到1立方厘米的体积,这里的设计很好。今天的多媒体设计,面积这节课点-线-面这个过程展现得很漂亮。

在这节课里的问题,我觉得有点生硬。老师的意图很清晰,想让学生在重叠法的过程中体会三维比较和两维比较的不一样。但是那个盒子是封闭的,所以只能外围比较,这就是学具制作的问题。二年级时有学生搭过长方体、立方体,把这些工具拿来,可以直观的,如果要重叠呢?往里面一放。那么怎样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多余的部分,那就是一个点三条边要重叠。要把两个差不多的盒子硬塞进去,既耽误时间有看不清楚。

这节课总体还是不错的,主要是细节问题。1、老师在让学生进行体积的方法比较之前,有一个问题“面积和体积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马上就让学生讲答案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要问的,但是不应该马上就知道答案。所以老师应该说“通过这节课的学生,就会形成丰富的认识。”这是一个大问题,应该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什么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组成”、“怎么去度量,度量的单位是什么”。通过几个小问题的解答就能理解大问题了。要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努力到过程中回答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个引导,努力到过程中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2、从物体的占空间,马上就演示了圆柱体等三个图形,这个过程很突然,中间没有过度。这个中间没有过度的现象第一节课也有。物体是占空间的,但是物体到底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我们前面学过点、棱、面,今天我们来看看点又是由哪些组成的,让学生感受线、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3、一年级的方法结构是老师去提炼的,渗透给学生,每节课都要用这种提炼和回顾;到了三年级,老师板书一部分,其他让学生类比迁移,回家完成;到了五年级,只要板书长度的含义、方法、比的工具、度量单位这几个词语,其他让学生自己说,回家作业就是把内容补充完成。教师在板书过程中不要那么具体,给学生一个框架就可以了。

二、三维度量概念教学的专题研究

背景

图形测量与计算的知识结构

长度、面积、体积度量概念的教学

求积教学:

一维: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教学

平面图形周长的等积变形

二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

平面图形面积的等积变形

柱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

三维:物体体积计算的教学

物体体积的等积变形

——在图形测量与计算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逻辑呢?

图形测量与计算的教学逻辑

度量概念:长度的概念、面积的概念、体积的概念

求积计算:规则图形周长计算、不规则图形转化的周长计算

规则图形面积计算、不规则图形转化的面积计算

规则图形体积计算、不规则图形转化的体积计算

等积变形:形状变化周长不变

形状变化面积不变

形状变化体积不变

——等积变形的问题要放到最后,因为其中要用到前面的原理。所以今天底面面积一样,但是高度不一样的两个形体,学生重叠比较。在这里学生要用很长的时间,比来比去还是讲不清楚,放到后面就可以了。

等积变形其实是对前面原理的进一步利用

一、度量概念教学的问题存在

1、不注意沟通三者的联系,局限知识点教学

2、不注意比较三者的差异,不清晰概念内涵

3、不注意概念形成的过程,停留于记忆概念

如:今天线段的引入片段

4、不注意知识教学的逻辑,关注表面的活动

二、度量概念知识的结构分析

长度 面积 体积

概念:无数个点累积成线段 无数条线段累积成面 无数个面累积成体

长短 大小 占空间大小

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重叠一条边 重叠两个方向的边 重叠三个方向的边

借助物体一条边 借助物体的一个面 借助整个物体

工具: 厘米尺 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单位: 厘米、米…… 平方厘米、平方米…… 立方厘米、立方米……

三、度量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

1、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认识

先要突显以上表格中的联系和差异,然后学生才能产生清晰的认识

2、可以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概念的教学,所以在过程中,要让学生尽可能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里有以下几个过程的概念形成:度量过程中的标准为什么要统一、度量的工具是什么、度量有哪些单位……这都是概念的形成过程。

3、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前人的实践智慧

这里的实践智慧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在比较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方法、在比较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统一标准……在过程中,学生就能感受到这些智慧。

4、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方式

可以看到,从面积的作业布置下去,到体积的作业布置下去,就是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识。

四、学生学习度量概念的困难

1、如何感悟概念的丰富内涵,形成准确的概念表达

2、如何区分三维概念的差异,形成清晰的概念认识

3、如何经历度量工具和度量单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4、如何感悟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内涵

5、如何形成三维概念的认知结构化

——三堂课要着眼与在过程中有层次的设计,让学生经历这些过程,感悟其内涵,形成认知的结构。

五、度量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采用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因为是类同的知识结构

长度概念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和感悟长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经历度量工具和度量单位的发现形成过程

教师总结提炼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结构

面积概念教学:引导学生类比长度概念教学过程进行学习

注意比较和沟通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学生总结提炼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结构

体积概念教学:学生运用结构进行主动迁移

总结形成三维概念的认知结构化

六、度量概念教学的递进目标

1、长度概念教学:重在形成各种度量比较的方法

2、面积概念教学:重在比较两者差异和沟通内在联系

重在利用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悟面积和单位的内涵

——在点到线,线到面时,能不能在1厘米的线段时,也有一个累积过程。两个方向都是1厘米,这样学生就感悟到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

3、体积概念教学:重在比较三者的度量方法的差异

重在引导学生经历和感悟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形成过程,沟通三者的内在联系

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三畏概念的认知结构化

七、度量概念教学的注意事项

概念形成:从大量事实中聚类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辅助演示:点累积成线、线累积成面、面累积成体

点累积成1厘米的线段

1厘米线段累积成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累积成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比较沟通:重叠法的三种差异

间接法的三种差异

工具和单位的差异

结构提炼:长度教学时教师总结提炼长度概念结构

面积教学时教师板书长度概念结构,学生总结提炼面积概念结构

体积教学时学生回忆长度、面积概念结构,学生总结体积概念结构

三、关于教学设计问题

(一)目标不清晰具体。

目标不要太繁琐,学生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求。要尽可能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达,方法、技术、过程等达到目标的手段放到设计意图里说明。

目标要能检测,学生要是行为主体

(二)学生分析抽象。——要有已有知识基础的分析,还要有学生学习困难的分析

困难在哪里不清晰。

知道困难在哪里,但是表达不出来。

(三)过程设计小步子。

(四)对课型的基本结构不了解。

◎复习巩固的不是已有的知识点,而是回忆的过程结构或方法结构,在原有层面上进行结构迁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