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实践传真>>文章内容
课题总结
发布时间:2008-01-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本学期,按照原定计划以及学生情况,在作文评赏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摸底。

  本学期的第一篇大作是写一位老师,联想三年级写人,四年级也写人,但是学生的进步却并不大。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于是,对于学生的这次习作,我们决定采取与以往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定量的分析。

  下面是我们抽取了一个组来做的抽样调查。

项目

错别字个数

词汇个数

不通顺句子个数

比喻句个数

扣题程度

篇幅大小

作文等级

A

B

C

平均值

2.08

1.83

1

0.67

0.67

0.75

0.33

0.5

0.16

  数据列出后,我们看到,与平常经验相比,学生在错别字个数与不通顺句子个数、篇幅大小方面做得还可以。说明进入五年级,已经做到了能文通句顺讲清楚一件事。但是具体生动方面还有回生现象,尤其是写人文章,学生所用的词汇极少,佳句极少,紧紧围绕中心,紧扣题目来写的能力还很欠缺,优秀作文的比例太少,较差作文所占比例有点高。

  由于定量分析反映的只是作文数量性的方面,难以反映作文的内容细节和表达的意义,所以,我们又以定量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主题立意、叙述手法、语言修辞和层次方面的情况。

叙述方法

  作文的叙述方法有四种: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夹叙夹议性,仍然是这一小组的情况如下表:

叙述方法

叙事性

抒情性

描写性

夹叙夹议性

人次

10

5

5

1

  大部分同学作文采用了叙事性的叙述方法,少部分同学的叙事中含有抒情或描写,不过,大多数与无意识性,是随性的倾吐,不是有意识的运用,仅有一位学生夹叙夹议。这说明,同时运用这四种手法的同学几乎没有,学生习惯的仍然是平铺直叙,作文前的思考均在内容上,不在如何写作、运用方法上。

细节描写

外貌特征

心理活动

动作描写

景物描写

语言描写

4人次

5人次

8人次

0人次

5人次

  从上表看出,各种描写学生大多有涉及,说明进入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方法,粗略知道应该有所运用。但就以动作描写而言,虽然有,却不精致。人物动作不明显,比较粗糙、随意,动词的运用也是没有经过咀嚼、揣摩的,更不能谈是为主题服务了。景物描写用来侧面烘托人物,没有。

主题立意方面

  文章立意水平如何一般是通过新颖性、深刻性体现的,12位同学中,大多是写老师如何关心爱护同学,有三位同学写老师善于观察、真心关爱,就显得略高一筹。还有一位同学,想要写老师的风趣幽默,也与众不同,属于选材角度新颖的,但是也同时暴露出他虽力图显示层次,却还没有相应的驾驭能力。

作文结尾水平分布

水平(A

水平(B

水平(C

5人次

7人次

0人次

  作文结尾有升华的有5个同学,会根据前文做出相应总结。7个同学会简单呼应,自然抒发一下情感:老师,我喜欢你!老师,我忘不了你等。没有一个同学是属于C极水平:无呼应,不相关。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对学生的状况做出如下推断:

  (一)思维水平:作文能力好的同学有大量的心理活动,文章结尾也能用升华性方式;作文能力弱的同学有强烈的“我”向思维,以“我”的方式叙述他人的事例,凡事从自己出发,思维的广度、深度都不够。

  思维过程:好的同学有清晰的层次,会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已善于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具体化。

  思维创造:好的同学运用大量想象思维;弱的同学主要以叙事性方式陈述主题,说明他们还处于记忆式的而非想象性的表象水平。

  (二)本文应该是一篇情感表达丰富的文章,所有同学均选用积极正面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说明他们的价值观、情感态度都很健康。只是在表述情感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具体、浓郁。

  二、方法与实践交叉

  (一)交给定量评价的方法

  原先同学的评价都是定性描述,话语权基本掌握在平时善于表达的同学那里。所以本学期在经过摸底之后,我们交给学生定量的评价方法。写完作文后,先自我评价,用了多少好词,多少好句,是否有过渡的句子或段落,结尾达到什么水平,重点部分有描写吗……用铅笔一一列出,在同桌评价时对方也就有评价标准,互相比一比,谁的好词用得多,谁的好句用得多,谁的过渡巧妙,结尾水平高……这么一相应对比,优劣自现,于是修改就有了方向。大部分同学在修改以后,文句的精致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读写结合的方法

  本册教材有贾岛《推敲》的故事,教学本文,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推敲,明白推敲过程的用心斟酌,得一佳词的欢欣鼓舞,体会精益求精的精神。再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推敲,学生每有新发现,都非常高兴。

  (三)交流评赏习作,享受成功喜悦

  老是一种模式评价,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必然对评赏作文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我们运用愉悦欣赏法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1.把习作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大家听,让大家都来分享,也可供大家学习。

  2.将全班同学的作文贴到教室外走廊上,让同学们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读、评,每人发两个苹果贴纸,投给自己喜欢的作文。大家兴致很高,一有空就去读,就去投。连英语老师看过后都夸奖他们投票比较客观。

  (四)师生共同评讲,指导修改方法。

  多指名几位同学读出自己习作的题目,让大家选一选,最想听谁的习作,被选中者题目定得好,也可供大家借鉴。教师从中选出二篇习作当堂评析。主要可以看看:顺序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语句是否通顺、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小结:我们发现指导学生评赏作文的过程,既是对前面“作”和“改”的再现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评赏能力、激发学生成就动机的过程。

  三、测试

  我们预计在复习期间再进行一次作文测试,然后收集数据,与初次的数据比较,看看一学期的学习是否可以明显看到学生作文水平以及评赏作文能力的提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