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实践传真>>文章内容
幸运 合作 成长
发布时间:2008-01-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一学期以来,“小学形体知识教学中育人价值和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在专家的引领下,在课题组成员共同的努力合作下,我们主要对于形体中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于其中线段的认识、长度的认识、周长的认识、形概念中结构关系的认识等等进行了课堂构建。应该说,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大家研究的气氛是浓郁的,心态是开放的,积累的资料是众多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困惑迷茫,有争论辩解,有互相的提醒,有彼此的提点,更多的是在专家引领后的醍醐灌顶,层次清晰后的满心欢喜。

  一、 幸运————利用资源应势展开

我们的课题是在形体知识中进行育人价值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幸运的是,我们选择的这一课题正好与上海“新基础”这一学期的研修活动在很多内容上是一致的,所以数学教研组安排我也参加上海的“新基础”研修活动,结合了上海“新基础”的活动来安排了这个课题的活动。开学初,马美南老师就把上海“新基础” 研修的安排表给我,对照着研修内容,我们就相关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准备在参加研修活动之前,我们就有关的内容先进行思考和设计,带着思考和自己初步的尝试,去上海学习,然后回来在教研组中交流。应该说这个学期我们的课题活动是整个教研组一起承担的:孙敏老师每次总会把专家的讲座辛苦的整理出来,让大家及时地看到第一手的材料;每次研修活动回来后,马美南老师总会关切地询问情况,然后根据研修活动,安排年级进行研究,常常是上午我们刚刚讨论完研修活动的内容,下午她就兴高采烈的告诉我活动已经布置下去了,方案打出来了。不由得让我敬佩其做事的高效;更还有身边一群善于学习,善于转化吸收的同伴,常常是说着说着,兴奋了,袁雪风老师就会安排下内容,拎起小棒进教室上课,而我也会跟在后面比颠屁颠的跟着听课,一起分享……于是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原来我们做了这么多的研究,有这么多的过程积累。所以我一直庆幸自己的幸运:理论上有专家的高屋建瓴,实践中有这么多同伴一路前行。

  二、合作 ————利用资源合理推进

  “小学形体知识教学中育人价值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果单纯从体系上考虑,应该是按照概念、计算、应用这样一大块一大块,一至六年级系统的有条理的研究,但是我们一线的教师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课堂实际的影响,不可能如此整齐划一的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在研究教材,梳理教材的基础上,按照现有的内容,分年级,在教研组中有步骤地推进。

  1.梳理知识体系———意识先行

其实早些时候数学组就对于形体概念就有了一定的梳理,这学期在专家的指导下得到了这样的线面体、一维二维三维、从度量到概念这样一个整体的、细致的结构。有了这样一个整体的认识,我们把这一学期的有关形体知识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个盘点:二年级线段的认识、长度的认识;三年级的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的认识以及周长的计算;四年级的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五年级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盘点结束后,我们结合学校活动,根据“新基础”研修活动安排进程,进行了序列的研究,竭力在大框架的前提下,把小范围上的知识点也尽量纳入结构中。正是有了这样的意识先行,所以在后续的活动中能有计划、有层次的推进研究。

  2.构建课堂结构————细节把握

  我们首先对于《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进行了结构化、系统性的分析。虽说教师们以前对于《面积的计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在知识运用和思维方法上具有类同关系,可以通过教结构、用结构的方式有序展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着力让学生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渗透其中的关系分析思维方式,并对图形特征和内在关系建立基本的敏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整体设计了结构化的教学策略: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结构:转化体悟,模仿生成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用结构:类比创造,自主运用3.梯形面的积计算完善结构:整体思考,主动学习。建构了这样一个大框架后,我们对于结构又进行了细化,以图形面积计算中最普遍的转化法入手,扣住转化思想,细化结构:1.明晰结构,实现有层次收放2.重心下移,转化思想贯穿始终。3.关注过程,整体结构逐步凸显。应该说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型上,我们是花了大力气的。这类课型的结构,应该说是我们的一个初步的尝试,有了这样的一个结构,对于其他的课型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收放的层次,重心的下移,整体结构的凸显,这些逐渐成为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参照。

  3.推进研究进程————合作情深

  二年级的《线段的认识》,三年级《三角形四边形的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三角形四边形周长的计算》,四年级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距离》这些研究内容,随着研究的推进逐渐展开,设计到有关内容的年级的老师没有半点推托,自己主动的找资料,学习专家报告,探讨研修活动中老师的教案,交流自己习得的理解和新的设想,整个数学组一齐出动,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年级里更是每个数学教师轮番上阵,常常是一个老师接着一个老师的进行研究重建。在这过程中,路叶娜老师、丁小莉老师自觉地拿着手提做课堂实录,谢忠恕、孙敏会主动拿起摄像机,记录下这一个个过程资料。三年级的研究内容比较多,还有是要重新补充的,比如三角形四边形的认识、分类等等。学校活动太多,来不及向全校开放了。但是他们也没有说放弃研究。是快手快脚的老师拿着做好的漂漂亮亮的教具与年级组的老师商量,交流课后心得,与年轻老师共勉。

  三、成长————利用资源有效提升

  1.在意识中提升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理论素养上的不足,多次走出学校,走进专家的讲座,走进同行中优秀教师的课堂,在理论和实践的互相碰撞中思考感悟。初步统计课题组成员听了专家的专题报告个,外出学习86人次 。先说说自己,参加了一次次的上海“新基础”研修活动后,觉得自己看教材时的高度就和以前不一样了。可能是我初次接触新教材的缘故,觉得单元比较琐碎。自己也会下意识地把教材进行梳理。如《混合运算》和《运算律》这两个单元可以整合,让学生在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自觉地判断和运用运算律;《角》这一单元可以和《平行和相交》这一单元整合,把平面中直线的位置关系放在同一个框架中进行研究……究其原因,是在研修活动中受到的启发和触动。感觉在一次次的研修活动中,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得到完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更新,课堂的设计和策划能力也不断提高。“结构”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在自己的心中不断深刻,并融入自己的内心。

这些研究,这些思考,促使我们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汪水清老师撰写的论文《自由 对话 欣赏——在教学交往中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于07.11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0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征集和评选三等奖、孙敏老师撰写的《育人:从价值观到实践论的系统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实践研究现状初探》于07.11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0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征集和评选优秀奖,孙敏老师的《立足转化内化结构提升能 力——《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育人价值和教学策略》获200 常州市小数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这些都是呈现出来的收获,我想还有很多没有呈现出来的教师的意识结构深处的收获,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在今后的研究中自然会闪闪发光。

2.在课堂中提升

一次次的学习思考后,课题组成员这一学期就这个形体知识内容的研究,上了组内研究课41人次,校内研究课人19次,校外开放课15人次。 在这些研究课中,有邀请专家来指导的,也有自己年级组中再次实践感悟的。我们把课堂作为我们研究的主要阵地,学习了专家的理论思想后,在课堂中实践体悟,在课后思考重建,然后在专家的点评提拨下再上一个高度,然后又进入下一次的实践研究。唐琴朱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受到专家的好评。被专家称之为一节漂亮的课。市里很多观摩的老师听完课后都说带给了大家全新的思考。郑学琴老师执教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一次次教案的反复修改中,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堂耳目一新的课。听完袁雪风老师上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后,人不住悄悄告诉老师:我们学校孩子的思维要比我听课的班级的孩子好。应该说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用自己一次次的行动诠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螺旋式上升。虽然不是每一次的尝试都会成功,但是我们期望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立理想近些,再近些。

当然问题还是存在的,如何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更细致的设计环 节,更好地把握收 与放的层次等等。这是我们今后研究中我们要更深入思考的问 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