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经典(童谣、古诗)诵读育人价值的研究计划
(2007.8——2008.1)
人之初,听的是儿歌,唱的是儿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儿歌,显得流畅上口,充满童趣,深受孩子们喜爱,也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借用这一艺术形式,引导孩子诵读,不仅能逐步提高拼读能力,感受语言的优美,帮助他们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对孩子们进行行为教育再好不过的生动教材。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一年级老师经过大量的挑选和充分的认证,决定在孩子们进入一年级的第一学期集体诵读《365夜儿歌精选》。该书儿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从正面直述,有的从反面批判;有的表现童真童趣,有的充满故事色彩;每首儿歌都有注音,能让孩子借助拼音独立朗读,在帮助孩子拓展知识、揭示主题的同时也可对孩子进行某一方面的行为教育,是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的。而浅显的古诗是孩子们初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起步。《课标》中也指出:要“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我们主要结合课文和《新补充读本》中的古诗,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对古诗“有所知”——属于了解的层面;“有所得”——保持浓厚的兴趣。
诵读要求:
1.每天借助拼音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逐步提高拼读能力,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并能准确地背诵,每天至少2首。在此基础之上,逐步过渡到自主阅读不带拼音的读物,通过阅读,扩大课外识字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能够读懂童话、寓言、故事等读物的大概意思,记住主要人物和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并愿意和他人交流,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万字,能正确、熟练、有语气地诵读《365夜儿歌》和必背古诗20首,朗读《新补充读本》,同时自选课外读物进行阅读。
4.初步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对祖国文学史有些认识,对祖国传统文化萌发热爱之情。
读书建议:
1.购买一些字配画的拼音读物,篇幅要短,内容以故事、童话、寓言、儿歌为主,画面要活泼、鲜艳,字大一些。
2.在阅读时可以采用自主读与家长互读的形式,老师和家长一定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并努力做到倾听与分享,使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抓住点滴时间,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
3.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在读书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4.与高年级开展“手拉手,共读书”活动,每天中午请高年级同学到班上讲一则小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积极参与班级、年级、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
5.保存好图书,乐于读书和藏书。
九月份:指导学生家长购买《365夜儿歌》,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儿歌,一来是做示范,二来是学生的拼音学习还刚起步,对于识字量少的孩子,诵读缺少拐棍,有很大的困难,需要老师扶一把,并引导孩子探究儿歌告诉大家的道理,基本都在学校完成。
十月份:在校借助拼音进行初步的独立朗读,然后通过个别读、集体读进行检查,交流道理,每天2首,然后回家练习背诵,第二天开火车背诵一组,然后集体背诵。
十一月份:作为每天的常规作业进行,学校里只是在早晨进行一下背诵巩固。然后在语文课的起始作为常规积累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大量的复习与积累。
十二月份:1.试着把学过的儿歌进行分类记忆,在滚动中归类积累,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类”的概念,这个“类”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蕴涵的道理中的,这样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启动古诗的背诵和积累。
一月份:1.进行识字(二会字)检测,要求读写准确。
2.进行听写检测,检查学生的字词积累。
3.进行阅读调查统计,作分析研究,撰写阶段小结。
(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