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校工作围绕成型性研究冲刺阶段后两年规划中制定的阶段目标,在华师大专家组的具体指导下,以饱满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各项工作在立足“全、实、深”的过程中努力追求“精、特、美”的效果。
今天,我们一起梳理2007教科研主要工作和成果,回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身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分享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策略,共同探讨研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廓清思路,为更多的教师自觉研究提供参照,为二实小和谐、向上、共同发展的团队研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一、回顾
形成研究常态,促进生成和发展
1.全面调研,注重日常
在校庆、三年总结性评估等大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也在有序推
进,行政听课调研从学期一开始就结合毕业班工作研讨拉开了序幕。一学期来,校长室带领课程部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走进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其目的:
2.有序落实专题研究
本学期的专题研究深化,体现了课程部长较好的整体规划意识和整合落实能力。既有对前期研究上内容上的拓展,也有新的研究重点。各学科的研究都从简单的点状的研究发展为以学生成长序列为纵坐标,以学科各项能力的综合培养为横坐标的整体的研究框架。
3.主题贯穿,提高实效
本学期各学科组的日常学习和研讨也更强化了主题:每次教研活动都是在主题背景下展开,如课堂教学常规、周周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将日常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又深化了研究的内容。同时,随着十一五子课题课题申报、论证、完善,本学期正式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状态,从更广泛的领域和途径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4.整合资源,移植内化
各学科规范执行外出学习归来汇报制,数学组在参与“新基础教育”数学学科教学研修活动,积极内化优质资源。各备课组不仅在备课组层面进行自主实践和内化,还积极地在教研组层面进行了再次地推广和研讨。仅仅围绕研修课中的线段、几倍多几的应用题、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分类、周长、计算、平行与相交,以及本校承担的两次内容,数学组就进行了十多次研讨,有11位教师上了32次研讨课。语文组也结合外出学习组织了动态生成资源类、的研讨,英语组16人次参加基地学校活动,每次回来都有及时汇报。为日常化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前移后续,提炼精品
早在暑假里,各教研组就组织教师在研读“新基础教育”各类评价表的基础上,围绕本学期将进行的课型研究主题进行设计,形成一份较完善的精品教学设计稿。在学期中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成效和专家组评价指导,再次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较为有质量的研究资源。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后三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综合组率先启动学生课堂学习综合评价日常化等方面入手,进行尝试。暑假重新修订了“学生学习常规”,制定了各学科“学科学习效果评价细则”。通过学期初的“常规课”、通过教研活动分析阶段实施情况,通过教师每月写相关的实施小结及案例,整个研究推进正常、有序,并且反思提升。学期末各学科将拿出学科评价细则,进行试运行,为后三年评价体系的整体构建奠定基础。
二、交流
在整个学期日常化的研究实践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成长中视角更宽广了、思维更敏锐了,可以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于是,对问题的探求也更迫切了,对日常研究的深度要求也更高了,我们就一起走近老师们的日常研究,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智慧,激励彼此的信心。
今天,我们一起浓墨重彩地画上这个学期的句号,感谢我们的学校,它像一个家给我们需要的温暖和支持,感谢我们的伙伴,我们都像一家人一样相濡以沫,携手共进,也让我们感谢明天,因为它带给我们更多希望,用勤奋、智慧一起去创造教育的情怀之美、智慧之美,生命成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