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反思论坛>>文章内容
从实践到研究
发布时间:2008-01-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毛如静

一直觉得课题离我很遥远,我也一直对做课题的人很敬仰。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能做课题的人都是理论功底深厚、研究意识强的人。所以去年暑假当金旭峰跟我说成语课题让我来做时,我心里是惴惴不安、不知所措的。因为这是一个陌生的领略,不知该怎样做。听说要写计划、总结、收集资料,还要上研究课,想想就怕做。但考虑到之前我也的确就成语的积累做了些事,再加上有时评职称需要用到这样的材料。鉴于此,我也就硬着头皮承担了这一课题。

我们班成语的积累是从一年级开始的,当时我们年级在备课组长许倩的带领下在做一个“与经典同在 与圣贤同行——一年级‘传统文化诵读积累’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每天利用早读课、夕会课进行成语积累、古诗诵读、背诵《三字经》的语文学科活动。因为知道做这样一些积累对学生的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所以也就一直坚持着做了两年。一年级由老师准备成语故事,在听故事中学成语、识生字。二年级由学生按学号来轮流准备成语,让孩子自己提前准备,用水彩笔把成语写在铅画纸上,每天早读课上,由这个学生带大家学,学完老师把成语卡片贴在教室后墙的成语乐园里,以便于每天复习巩固。学生积极性很高,两年下来,也积累了不少的成语。但现在想来,因为当时我的立足点是在积累上,缺乏研究的意识,因此对于积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去好好地思考用什么策略解决。比如,在积累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孩子准备的情况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有的走上台来能流畅地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准备得十分充分,有的捧了书读给大家听都是疙疙瘩瘩的。有的孩子选择的成语故事吸引人,大家都爱听,有的孩子选择的故事内容深奥,下面的同学因不爱听而窃窃私语起来。当时的我,处理得比较简单化,读得不流利的,我站在一旁帮忙,故事不吸引人的,一方面我不断要求学生认真听,有时故事讲完后来个有奖竞答,可谓威逼利诱齐上了。另一方面我也关照后面准备的同学挑选一些内容生动些的故事来讲。现在站在课题研究的立场上来思考,其实在积累的过程中暴露出的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孩子在态度、能力上的差异,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如果当时我能深入地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评价研究及时跟上,我们的成语积累活动会开展得更有效,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也会更持久。现在想来,当时我们积累过程中的一些资料没有及时收集、保存也是非常可惜的。比如在一年级我就把一学期来孩子们学到的成语整理出来打印给他们,让他们温故知新,然而我这边却没有保留。比如二年级班级成语乐园里的成语我没有及时整理,更没有把它拍下来,作为这个课题的支撑材料。

虽然现在的我做这个课题还是很怕做,还是有点茫然。但通过参加课题会议,在孙敏、高鸣鸿等老师的点拨之下,我分明感觉自己的学习意识、策划意识、研究意识、收集整理资料的意识增强了,我想,这就是做课题所带给我的最真实的成长吧。

最后,我也想谈一点自己的困惑,一、二年级我们积累成语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促进学生提早识字。进入中年级,孩子的识字能力强了,能自主阅读一些成语故事,那么这个成语研究该往什么方向去做。我们也想到了成语的运用、成语文化,这对于中年级的孩子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很希望大家能就中年级成语教学理论上、方法上对我进行指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