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反思论坛>>文章内容
十一五子课题讨论
发布时间:2008-01-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2008年1月10日星期四

一、我们为什么做课题?
毛如静:要进行一个常规的成语的学习,于是就开展了这样的积累活动,从讲成语故事起,文字比较简练,在过程中学习成语中出现的字,一方面是积累成语一方面提早学习成语中出现的字。恰巧常州工学院,有一个成语联想教学法的课题,于是参与进来,开始了我的课题。心中没有数,一开始倒是也做了一些事情,早读课带着读字词,从一开始老师讲到学生自己看过学过后自己来讲生字,学生主动了,学生也会到我这来领取卡片,回去制作生字卡,第二天过来早读课教大家。学生也准备了成语积累的本子。三上还有关于古诗古文……的报告。

孙:不是因为做课题而做课题,而是从以前的常规做法中觉得对学生有益,于是开始做,而且过程中也有一个推进。同年级的老师也有前序的……,比较有意识,会用数据来说话。
再往上发展,要清楚目标是什么,想下一阶段我要做的是什么,找准方向,一从成语本身来挖掘,二从运用上来发掘。(要运用的话积累也是需要的)
从不同的角度归类搜集:如含有数字的成语、关于春天的成语。


二、我们怎样做课题?
1.汪:数学组平时有很多这样的研究,但是都是小的课型的研究,没有有机的融合,不成体系。孙:仅仅是注重实践,没有提升。
汪:计划总结怎么写?
唐:把整个学期研究的过程写了一下,还写了存在的问题,还写了下一阶段要努力的方向,一学期做下来,实践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操作要点)进行了一个提炼。每个年纪交流的情况。
潘:写我们这学期主要做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不对的还要调整的,不是面面俱到,就是挑了主要的点说一说。
蔡:罗列交流的情况。
孙:《计划》目标要非常清晰,主要策略(研究方法)前策(制作问卷,调查分析,数据简单分析,预期成果(想要积累什么,课例,有关的论文……)再附一个每月的安排就最好了)
《总结》:一个过程的回顾(一段就好了,简要回顾),接下来是丰满的“怎么做的,”如教材的分析、教材的重新组合、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必须把研究的过程和呈现出来的效果对应着写。想让总结变成论文,就要有一些大小标题等。“一稿多用”。 研究到现在为止,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由此可以确定,下一阶段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情况登记表必须要认真填写,最后要一这些规范的文本来结题。(有的是简单详细到日期内容就可以,有的是要详细填写某次过程记录)

2.平常怎么关注自己的课题?不要到学期末才手忙脚乱。
朱:跟课题的选择有关系。课型的研究有分类,及时放进文件夹,但是课题太大了,不能够深入,但是面很广,平时还是比较好做的。
孙:做个有心人,关注别人做了什么,请别人把相关的内容放到自己的文件夹中,加上自己的日常积累,自己的课平时怎么上的,分类放进去。
(语文积累)平时的工作见缝插针,有5分钟就5分钟。
怎样才能深入??(朱:点小一点)
写小课题的也有困惑,这学期研究过了,下学期研究什么呢?要深入也没有办法。

唐:整理复习是一个日常的课,大家都是自己来研究,各年级归各年级,交流起来不方便。
孙:开学前先征集,征集研究的合作伙伴,指定谁上什么内容,分工安排好,可以组织大范围的听课,也可以组织年级组听课。
3.张建英:前测很多,写总结回过来感觉不新鲜了,只留一张皮。
朱校长:从老师的角度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再通过问卷来了解学生角度的问题,然后再整理罗列,再做检测。
孙:口语交际,可能书面的不太好做。从家长角度了解孩子接触的范围有多大,跟外界交流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4.唐:只能搜集教学设计和学生的作业,别的就不知道了。(教师与此相关的心得,成效的分析也就是考试的质量分析,看看有没有相关的成效体现。比如知识点全了,结果怎么样;比如选水平相当的两个平行班做对比实验,看整理和不整理的区别)
孙:研究的一些策略,专家也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其实眼界也不要太狭隘,阅读相关理论,浏览相关同类课题的操作等等。
寒假里把下学期想做什么想好了,带者思考来操作比盲目完成要好得多。
交流“为什么要来做课题,心里的想法是什么?平时活动也很多,工作也很繁忙,怎样进行有机整合,怎样日常积累,怎样提高自己的效率?也可以结合这个话题说说自己本学期来的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