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反思论坛>>文章内容
美术课堂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
发布时间:2007-04-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茜

春天,对每个人来说是熟悉的,对孩子来说更不是陌生的:语文课学过,音乐课唱过。如果没有上这节美术课,我相信孩子也会用笔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春天,如漂亮的花、嫩绿的小草、刚刚发芽的树木。这些都是孩子对生活最直接的认知,也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画面呈现。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原有的直接知识经验进行内化,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共同社美术教学育人价值的体现。

今天我们听了徐玥老师一节美术课。这结课中徐老师利用多方位、多角度资源的引导,让学生来感受美丽的春天。首先,徐老师先从熟悉的校园带领学生开始找春天,然后到野外、公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特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了春天的特点,发现春天不再是表现花草树木,一些特定的动物、人物的活动如蜜蜂采蜜、放风筝、植树节……也是春天一道独特的风景。

但是最后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业主题雷同,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活动不明显,这可能和老师在新授部分没有及时抓住动态呈现的资源有关系:

1.教师对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你想画哪里的春天?你准备怎样来画?可是当有学生说他不想和老师一样画公园的春天,想画校园的春天。这是老师没有及时抓住资源进行展开,而是简单的说了一句:“啊,和老师画的不一样,好的。”如果这时教师能紧跟着问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建议,这样学生的思维肯定会打开,会从不同的地方进行特定的环境描绘,再加上他们的想像,呈现的画面会千姿百态,表现的主题会各种各样。

2.教师对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你准备怎样来画?”

这个问题教师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展开。如果如何学生在此多说多讲,教师会发现有很多新的资源出现,这些新资源对学生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3.作业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审美能力的提高。由于时间的不足,教师对作业评价比较仓促,学生对作业未能做出相应的评价。结合教师所给出的作业要求,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请其他同学提出建议(从是否抓住春天的特点、画面的构图),对学生来说这又是一次再学习和再提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