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款款地走来了,走进“异域文化”的序幕也在这美好的季节拉开了。我们美术组讨论确定了此次研讨的主题为: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来提高美术课新授环节的效率,并把我这个“新人”推到了前台。就是这一节低年级的公开研讨课,让我有机会得到许多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在“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一系列劳累而有价值的活动中,我得到了锻炼,并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 记得第一次试上,我在一(2)班分两课时来指导学生画春天、贴春天。没有太多的指点,只为了摸清学生的原有基础及学习的兴趣点、兴奋点。两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说得很好,他们会唱春天的歌,会背春天的诗,但只会画些春天的花呀、树呀、小蝴蝶、小鸟等,画面显得杂乱无章,体现不出色彩效果来。如何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呢。我尝试着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美术语言来表现春天的色彩美。于是,我非常用心地准备了第二次试上,在一(4)班的这节课中,我为了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互动小游戏,小组合作、大组讨论等。学生是动起来了,可效果如何呢?听课老师的印象是:课堂的有效性不够,目标定位不明确。是啊,我让学生采用绘画或色纸拼贴的方法来表现春天,让学生学习表现春天的抽象绘画技法。让学生了解画画不一定要具体画出什么形象,有具体形象也不一定要勾线。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把记忆的色彩随意地表现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给了学生选择的权利,他们却显得无从下手了, 一节课下来,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呢?在这“出师不利”之时,美术组的其他三位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缪勤丹老师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是为教学服务的,你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行啊!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构图知识来画春天,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大胆表现春天。接着,我在一(6)班进行了第三次试上,听课的潘亚清老师肯定了我设计的一些教学环节,但也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让我强烈地认识到自己理论学习的不足和专业水平的薄弱。于是,我一方面从图书馆借阅书籍和音像资料来加强学习,一方面还在课堂中努力实践,增强课题研究的意识。在一(1)班的试教中,我便积极地挖掘,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并在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进行探索,教学质量较前几次有了提高。 经过精心的准备,我走进了一(3)班的课堂,我通过走进春天、感受春天、表现春天和分享春天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一切在我的按部就班中顺利地进行着,然而,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往自己预设的“道路”上死拉硬拽,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课堂激情的泯灭。渐渐地,我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所做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砌在自己和学生间的一堵“教”与“学”的墙。课后同组的老师的精彩点评使我很受启发。记得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充满激情、发挥智慧、表现个性和愉悦心灵的心灵历程,就会成为师生充分张扬生命活力的场所。由此可见,生成是课堂活力所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这就向老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整个教学的进展状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灵活的应变力,要有高度的教育机智和创造精神,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公开研讨课促使我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反思,“推”我向前进,“促”我快成长!
公开研讨“推”我向前进
发布时间:2007-04-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月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