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专题研讨>>文章内容
教研组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07-03-30   点击:   来源:转载   录入者:数学组

学科

数学组

人数

20

负责人

马美南 唐琴珠

学科组

课题研究背景

我觉得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人心,我们数学老师对“学科育人”的认识也在不断

地改变。我想就拿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课来说,最初的阶段我们把目标定位在通过学习,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培养空间观念。老师的教学重心无疑是通过层层练习让所有的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正方形周长。至于培养空间观念这可能只是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写给别人看看而已。即使教学中体现了,可能也是点状的。后来,随着“育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我们也尝试着在课堂上改变自己,那时首先想到的是要创设一个有意义生活情境来引入,许多老师会想到这样的情境:学校有一块新建的长方形草坪,由于同学们课间随意践踏,小草都枯萎了。建议大家一起来想想办法保护这块草坪。于是学生会想到许多金点子,插块警示牌,派个人站岗,不过总会有学生想到用绳子围起来。于是老师就顺势引出怎样计算周长的问题。其次想到的是要让学生主动探索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于是会发给学生一些小棒摆一摆,再用多媒体演示一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感受方法的多样性、体验方法的简便性。我们觉得这样牵强地设计一个情境,好象体现了育人价值,其实还是很片面的理解。而放手让学生探索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后,仍旧回到多层次的练习,潜意识里老师还是偏重于知识技能层面的目标。为了改变这样的状态,我们也有过新的尝试,跳出教材的框架,以探究三角形和四边形周长为重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平面图形周长的内在结构关系,在课上有的学生激动地说:我发现求几边形的周长就是求几条边的长度总和,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图形边的特征用简便方法计算周长。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在这样的课上掌握的不仅仅是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法,而是在把握三角形和多边形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掌握了所有的三角形和多边形周长计算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收获的不仅仅是计算图形周长的本领,还感悟和了解了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包括分类、比较、概括、抽象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想,这可能是平面图形教学所特有的育人价值。但我们自己也清晰地知道,这样的深入思考这样的价值追求可能还仅仅局限在有人听课时,是偶尔的、刻意的、点状的行为,而不是经常的、自觉的、系统的行为,所以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开展“学科育人”的研究,期待通过研究让我们的研究从刻意走向自觉,从点状思考到系统规划。

具体实施策略

我们想,数学学科育人资源还是非常丰富多元的,比如说:数学知识之间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性,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来开发数学知识内在结构的育人资源,使学生通过结构的学习,形成主动学习能力。比如:是不是把在图形周长计算中学到的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究方法主动迁移到物体表面积的计算中。

再者现在的教材都安排了“你知道吗”这样的形式,介绍了很多数学的常识,我们觉得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育人资源,在这个基础上,怎样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资源,并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再开发,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我们觉得,数学知识之间虽然有共通之处。但是每个内容还是有其独特的形式之美,特有的思维方式。每个学生都需要有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方式。但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和思维水平都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需求、对事物数量、关系的认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获得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每个不同的教学内容梳理其特有的育人价值,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在不同的年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适应孩子认知与情感的需求。

分阶段实施计划

一、策划、形成初步方案阶段(2007年1月—3月)

召集有研究意向的教师组建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在学习学校总课题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学科课题研究初步方案,进而形成2007学年第一学期的具体方案。

二、推进和整合阶段(2007年3月—2008年6月)

1.在学科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将一—六年级的教材进行分析,把相关内容形成网络,课题组内进行分工。

2.组织课题组成员,利用课型研究系列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讨。

3.整理研究个案,记录和反思研究中的成功与失败。

三、总结和反思阶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

1.做好研究成果系列化工作。

2.专题论文撰写。

3.资源库的完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