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在线培训>>文章内容
结合学科特点,潜移默化育人
发布时间:2007-03-30   点击:   来源:转载   录入者:施宇红

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效果之所以不够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中教学与德育“两股道”。其实日常学科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教师人格示范的德育力量以及教师教学中所产生的德育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知识涵养的增加和人格的成长也应统一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

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德育是五育之首,应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更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呢?下面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一些收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动和有意义的。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起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数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课开始,可以从欣赏的角度展示自然界中大量的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动植物图片,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丰富学生的感知,一幅幅图片,学生眼中流露出的不仅是惊喜,还有疑惑:大自然为何如此青睐于这种形状呢,大自然的这种“杰作”有什么好处呢?此时的学生心中,已对要学的知识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向学生展示上下几千年来人民创造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具体轴对称特点的东西,如高大雄伟的古建筑,造型独特的古钱币,设计精美的民间剪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学生无不惊叹劳动人民的伟大与自豪。敬佩之情尤然而生,无形之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渗透了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数学是一种文化,他不但闪烁着理性智慧的光芒,更有艺术审美的享受以及厚重的文化意向。对学生既有教育意义,也为学生喜闻乐见,更应该充分的加以利用。

二、 结合教学过程进行渗透。

数学究竟赋予了人什么?是知识吗?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它对我们今后的人生几乎没有具体的作用。是技能吗?那似乎也不够。爱因斯坦就说过,任何技术层面都是可以教会的,但这不足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更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

曾有幸听得通州实小王俊老师上的《探索交换律》一课,感促颇深。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最后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一个长柄的勺子(大约1米多长),请一名同学拿着它的末端舀到汤放到自己的嘴里。学生上去示范,可怎么都喝不都不能把汤喝到嘴里。“下面我要请四名同学上来,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喝到汤。”学生一开始只顾舀汤给自己喝,后来突然领悟到把汤送到对方的嘴里大家就都能喝到了,于是王老师接着说到,“同学们,刚才这个游戏看似轻松,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紧接着,多媒体一个字一个字的呈现出下面一段话:有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为自己做事,但是可以为别人做事,这样收获的总和还是一样的,这就是生活中的交换律。当课上到这儿的时候,全场掌声四起,这堂课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智慧,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孩子们做人的品质,让人回味无穷。

三、 结合训练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才得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对待每一次的作业都要精益求精,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遇到难题时要充满信心去面对,凭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它等等。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结合“师表”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

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实事求是,要有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通过教师的耳濡目染,学生的性情得以陶冶。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老师首先不做。例如。在老师要求学生要用直尺划等号、数字要写端庄,那教者在黑板上板书或批改作业时就时刻注意自己的书写规范。因此,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无声的老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