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年级:五年级 |
教时:一教时 |
日期:2005.9.27 |
教师: 马燕芬 | |||
学科:语文 |
课题:企盼 |
班级:5班 |
人数:53 |
| |||
教学目标: 1.抓住盲童的两次语言,体会盲童内心永不泯灭的对生活对光明的渴望。 2.通过盲童前后生活的对比以及两次哭的比较,真切地感受到盲人叔叔那广博而又深沉的爱。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企盼》是一篇饱含深情的的文章,读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课文讲述了一个盲童因为家人无法筹集巨额手术费后被遗弃,孤独无助中,同样是一位盲人收养了他,而县城历经数年攒到手术费让盲童重见光明的事。全文三次出现盲人叔叔那双粗糙的手,这双手是生活艰辛的象征,却有力地托起了孩子心中的希望,所以更是他高尚人格的象征。在当今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了,更不要谈文中的叔叔自身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所经历的艰辛非常人能想象。 | |||||||
2.学生实际: 细细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无处不打动人心。作为五年级的学生,能否读懂这些文字,感受盲童内心执着的企盼,被叔叔高尚的人格所震撼呢?客观上学生对盲人的生活方式、盲童眼睛的手术治疗时机等都不太了解。主观上,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文字、读前想后,也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借助文字走进人物的灵魂,被人物所震撼,是全文的难点,也是教师要着力突破的。 | |||||||
教学过程 | |||||||
时间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一、进入 二、学习第1-2节 三、学习第3-4节 四、学习第5-7节 |
1、 谈话导入 1、紧扣第一节的 相关文字,创设一个孤独无助又寒冷的情境。 2、朗读第一节 3、品味小童的第 一份企盼(小童这时候最大的企盼是______) 4、过渡:但后来, 后来发生了什么? 5.我想知道,现在的小童还会孤独无助又寒冷吗? 1、引读3-4节 2、出示第二份企 盼并点拨感受盲童复杂的内心活动。 3、引读第四节最后一句 1、跳读5-6节,创 设一个紧张的氛围。 他仍然害怕地闭着眼睛,他害怕啥? |
身临其境地感受并动情地补充 各自轻声朗读第一节 指名读第一节 指名读句子 学生畅讲 齐读读好该句 并及时体会此时小童的心情。 指名读第2节 学生动情地品味讲述盲人叔叔用粗糙的双手带给他的家的温暖。 动情地跟读 学生畅讲 在前后两次“哭的对比中体会盲人叔叔带给他的幸福与感动。 读好 学生体会盲童复杂的心理。 |
在自然情境中对企盼有所感知。 在不同意境的朗读对比中感受第一份企盼的温度 在语言文字的对比品评中感受第二份企盼的热度(3-4) 在对人物心理的细细揣摩中升课文主题,感受人格魅力(5-7) | |||
|
五、总结 |
2、叔叔也害怕,但仅仅是害怕他的眼睛依然看不见吗? 3、出示“他一侧头,不禁惊呆了……”(音乐渲染:放《让世界充满爱》 1、这是一双粗糙的手,还是一双…还是一双…还是一双…… 2、请记住,真诚的爱,真诚的爱的企盼是最伟大的力量,它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你愿意,企盼你将这份爱在感动中传递! |
学生在对第6节的默读中紧扣“失望”体会叔叔的更深层次的担忧。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7节,学生打开丰富的内心世界体悟小童内心的震撼。 |
在对这双手真切地品评中升华爱的中心。 | |||
|
评课摘要:
潘银婷老师:
1.文本离学生太远了,如何拉近距离?老师在牵着学生走,牵的痕迹能否再少些?
2.盲人叔叔的三句话在文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好好地品读,是否可以这样大胆地来裁剪一下______把最后一部分的结局拿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呈现真实的文本,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真正的震撼!
邵兰芳校长:
1.文本背后的东西在老师抓住的几句话里被丰富地展未出来了……
2.孩子们在最后盲人是否把自己的眼睛给了盲童这儿与老师的理解擦出了火花,怎么办?老师说自己在备课时已经预设到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但因为预设得太简单,孩子们还是不能心悦诚服!这不禁让我们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努力而艺术地化解预设到的难点,简单操之肯定不行!!!
3.学生倾听的习惯还不是非常好,发言总是集中于少数几个学生。从孩子们的发言看,在一个点上进行连续的深层次的思维的太少,某些人的思维太散,这使得讨论难以深入!生生互动还要再多一些……
张相众博士:
1、 整堂课有一种牵的感觉,没有一个学生立场,没有从学生的状态出发。课堂教学要能打通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文本世界。学生如何进入文本状态去感悟,要多多考虑学生的立场。
2、老师解读文本时对文本的解读还要再深刻些,细节不要忽略,否则人物形象就不够饱满。叔叔拉小童的手出现了三次,要抓住这三次手!叔叔终于攒够了五万元,那这五万元怎么来的?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童也用他的手表达思想感情,每一次哭,都有不同的意蕴……把这些细节抓在手上,会让他们的精神得到提升!
吴玉如教授:
1、我不是观众,我是学生,怎样把学生教好?
2、新基础的理念怎么转换?教学目标在哪里,价值在哪里?
3、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并指导他们的发言,让他们不时地反思同学的理解来自于哪里?教师还要帮学生不断地归纳总结思维的方法,把思维的过程告诉学生!
4、读写结合要渗透在文章中,要经常去点评他,去肯定他。
5、碰到意外的问题也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