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喜欢用数据说话,因为数据最具有说服力。按照以往质量分析的惯例我们对各年级基础知识的正确率作了如下的统计: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期中考试基础知识正确率统计表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计算题 |
97.46% |
98.1% |
96.93% |
95.38% |
96.47% |
填空题 |
84.81% |
94.82% |
90.77% |
88.33% |
71.64% |
解决问题 |
89.05% |
92.07% |
84.15% |
88.86% |
85.30% |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还是较好地达成了目标。尤其是计算,五个年级的正确率都在95%以上。说明学生对计算方法能很好理解,计算技能也已经基本形成。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期中考试分数段统计表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待合格 |
58.14% |
35.8% |
5.05% |
1.28% |
从分数段统计表中,可以看到一~五年级(除6人免试及3个特殊学生)1486位学生的合格率达到了98.72%,优良率达到了93.94%,一~五年级学生在这次考试中有19位学生成绩不合格,待合格率为1.28%(其中五年级有15位待合格)。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期中考试综合运用正确率统计表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31.98% |
78.48% |
61.86% |
51.54% |
从表格中数据反映,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比较重视并且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口算是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口算进行了重点地研究,从教学中开放的方法到择优的方法探究开始,坚持每天课前的口算练习,并与家长合作计时口算,比比正确率比比速度,及时交流口算情况,这样家校通力合作,收效很大。其他年级都能以常规积累为抓手,用好口算练习册,为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良好成绩的取得还与本学期教研组开展的一系列研讨活动密切相关,从期初的课堂新常规的研讨和有效落实到教学设计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主题化的系列教研活动,都紧紧围绕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展开,大大提升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备课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在课前的准备上下功夫,独立备课、集体讨论、各自重建、精心制作教具、学具、课件,课堂上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及时交流和反思重建。针对课堂新常规各备课组也将这一主题作为日常研究的重点,针对各班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容乐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用文字、图表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根据最初的问题情境证实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都急需提高。
从填空、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来看,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举一反三、自觉迁移、有条有理分析的能力,面对一道在旧题基础上改变后的新题,部分学生就会觉得又是一道全新的题目,会束手无策。当然也避免不了一些学生对旧题的理解也是囫囵吞枣,更谈不上对变式题的把握。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直觉思维,对于综合性要求的题目不能考虑周全,因此,顾此失彼造成的失分现象严重。而高年级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要求又高了很多,严密地有条理地解释、分析题目的能力越来越高。虽然平时学生每一单元检测时看似还不错,但一阶段下来,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且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调用各种储备的信息进行独立完整的分析解答,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平时学得不是很扎实的话,在这里就会出现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状况,失分也就理所应当。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每一环节除了要清楚“可以怎样做”,还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说出“为什么这样做”,说清了道明了其中的缘由,即使过再长的时间、与再多的知识整合,学生也能清晰“我行动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才能真正掌握。因此,平时对学生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发散思维能力、自觉迁移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要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点是“死”的,但是生活中的运用是“活”的。不能满足于、拘泥于书本上练习的完成,平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二:教师——有效课堂有待进一步落实
虽然通过教研组的系列活动和备课组的日常研究,教师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作用,也在不断追求。但教师个体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从这次考试可以看出,同一年级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异,同一班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排除学生因素,究其背后的原因有认识层面的问题: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完整;同时也有实施层面的问题:师生活动形式化、预设生成不平衡、回应反馈不到位等等。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追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也是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虽然通过几次备课检查发现教师的反思重建能力普遍都在提高,但真正落实到课堂实践中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研究重心下移的问题,不仅要研究重心如何下的问题,还要研究如何升的问题,面对学生的丰富资源,如何把有价值的资源重组,成为推进学生后续学习的新资源。教学设计时要预设教学过程中各种可能情况,哪些活动面对全体,哪些活动面向个体,哪些练习是把底线的,哪些练习是高标的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核心,才能实现有序推进,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
数学教研组
200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