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州二实小 |
年级:二年级 |
班级:1 班 |
人数: 47人 | ||||
学科:数 学 |
课题:应用题复习 |
教师:毛修丽 |
日期:08.1.10 | ||||
一、目标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过部总关系的三种类型和相差关系中求相差数的应用题,本学期又学习了份总关系的三种类型。教材中呈现各种关系是分散的,缺少各种关系之间的沟通,因此安排专门的课时引导学生梳理三种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清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结构。重点沟通份总关系三个量之间以及份总关系和部总关系之间的联系,明确份总关系是部总关系的特殊情况,从而帮助学生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其他关系的简单应用题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部总关系时沟通过部总关系的三种类型,但对各种关系(部总关系、份总关系)之间还缺乏必要的沟通,特别是当部总关系中每部分同样多时,还可以改编成份总关系的应用题缺少认识,需要帮助学生明确份总关系是部总关系的特殊情况。 在解决应用题过程中已经有部分学生能比较自觉地运用“读题目、说想法、列算式”的方法结构解答,但大多数学生还缺乏自觉意识。而这三步是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过程,对学生正确分析和解答应用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平时的不断积累,使学生的思维完整性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 教学目标: 1.整理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的三种类型(部总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及解题方法结构。 2.沟通份总关系三个量之间以及份总关系和部总关系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针对本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所学应用题,重点沟通份总关系三个量之间以及份总关系和部总关系之间的联系。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 常规积累 |
1.回顾所学应用题类型。 2.回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结构。(哪几步来解决的?) |
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 |
回忆所学简单应用题的三种关系(部总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及方法结构(读题目、说想法、列算式)。 | ||||
二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
(一)沟通份总关系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
第一层次: 出示份总关系3题: 1. 我们就用这样的三个步骤来解决应用题:先读题目,说想法,再列式解答。 2. 交流。 提炼三个数量关系式并板书。 3.仔细观察这三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4.引导学生将3个数理解成三个量:份数、每份数和总数。发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预设: 相同点:它们都是份总关系,都是相同的三个数,都用同一句口诀。 不同点: 第2题和第3题都有总数,条件变成了问题,问题变成了条件。 |
沟通份总关系应用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 |||
(二) 沟通部总和份总两种关系 |
第二层次: 1.出示题目,提出活动要求。 2.收集资源并交流。 (1)错误资源。 (2)重点交流第三题。 请列不同算式的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将本题改变成份总关系的表述形式,出示板书。 3.小结:当部总关系中每部分同样多时,我们还可以改编成份总关系的应用题。份总关系是部总关系的特殊情况。 |
1. 学生独立判断关系并解答。 2. 集体交流。 预设: (1)判断关系错误。 (2)求两个相同加数的和判断为部总关系。6+6=12(人) (3)求两个相同加数的和判断为份总关系。2×6=12(人) |
组织交流,进行一次部总关系和份总关系的大沟通,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份总关系是部总关系的特殊情况。 | ||||
(三) 深化理解、灵活应用 |
第三层次:快速反应 根据给出的一道份总关系应用题改编出相对应的其他两题。 |
学生改变题目并交流。 |
通过独立改编题目,深化理解份总关系应用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 ||||
三、总结运用 |
师生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三种关系的应用题,并能根据“读题目、说想法、列算式”这样三步很快解决这几种关系的应用题。下面就请你独立完成练习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
明确: 1. 准确判断应用题的三种类型。 2. 能运用方法正确解答。 |
运用所复习的方法结构和数量关系,进行综合的巩固练习。 | ||||
评课:
本课教学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课堂流畅。在份总关系的小沟通过程中引导学生沟通了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三个量之间的联系,明确了已知份数和每份数,求总数,就是份数×每份数=总数;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就是总数÷每份数=份数;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就是总数÷份数=每份数。老师对资源利用意识较强,有效选择、呈现资源,对学生的错误资源的分析到位。板书设计清晰,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份总关系中的三种类型以及三个量的变化规律。
建议呈现资源时可以采用并联,一起呈现,让学生辨别哪个对,错在哪,怎么改。同时借助板书上的份数、每份数、总数,通过打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三个量知道其中两个就能求第三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