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基础工作>>文章内容
常州市学科教研基地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06-12-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附件一:

年度

编号

常州市学科教研基地

申报、评审书

单位名称: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学科名称:

申报日期: 2006.10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一、近三年学科基地建设情况

1组织管理;2教研建设;3.学科教研;4发展绩效。(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可附页)

我校数学教研组是一个年轻的团队,21位数学教师的平均年龄还不足35岁。不过正因为年轻才充满活力、才敢于创新。长期以来,教研组成员在常州市教研室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积极、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新课改实践,逐渐形成了“创新、执着、严谨、开放”的教研组文化,并且在数学学科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组织管理

为了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使研究制度化、日常化、深入化,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教研管理制度,如:“单周二下午年级组集体备课、双周二下午教研组活动制度”保证了每一位教师每周有固定的学习研究时间和空间;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重建制度”促使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化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反思研究意识和能力;每个月的“专题研究汇报制度”以及学期末的“新教师汇报制度”等等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广大的舞台。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学学科教研工作,让教学研究与学校生活有机融合,使研究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动力,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学科教研工作。学校教科室也给予数学组很大的支持与帮助,经常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务处也会尽量帮助合理安排调代课,确保每一位教师学习、研讨的时间。尤其是近一年多来,数学组在特级教师王冬娟校长的引领下,研究意识更加主动、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了。

二、教学实践

“提前思考、提前规划”是常州市教研室领导的工作作风,每个学科的市教研计划总能提前2个月就在“常州教育网”上公布,及时传递到各个学校。上级的管理理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个假期,我们都抽出专门的时间举行“回顾·反思·规划·展望”的专题沙龙,大家围坐在一起先回顾上学期的研究历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再学习市教研室的计划,领悟精神、明确任务;最后基于市教研室的计划,结合学校总计划和教研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具体规划本学科的计划。力求计划有创新,切实可行,而且确能解决一些问题。

为使教研组计划不产生纸上谈兵的局面,“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成了教研组长工作的目标。“研究实践、体验成长”也成了教研组每一位成员日常工作的主题词。在每周二下午规定的集体备课、集体活动时间,大家总能珍惜宝贵的时间按照活动方案开展“有主题、有系列”的活动,并做好详尽的记录。“一个方案、一个实录、一个反思、一个评课、一个重建、一个总结”这“六个一”的要求为每一次的活动画上句号。过去的三年中,我校数学组一共开展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动近80次,全组开设研究课接近150节,“学——听——说——评”这样的研究方式已经成为二实小数学教师的工作常态。除了学科组的“规定动作”,年级组还有“自选动作”,每天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同一年级两三个人碰在一起,也会很自然地根据学生的表现,根据教学效果开始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而且同一年级的几个班常常故意错开课时,有备课组长统筹安排,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研究,通过不同变量的调整,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原因,改进教学实践。

三、教学研究

长期以来,汪履平主任、盛宝良老师多次来到我们学校,深入课堂,精心指导我们开展教学研究,从教材的研读、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资源的捕捉利用到教学后的反思重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次活动都能让我们有豁然开朗的喜悦。同时我们也借助“新课程改革”“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东风,自觉认真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基于教师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展校本研究。围绕市级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研究”,数学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让课题研究的探索更深入、更有效,我们的教研活动屏弃了过去散点状、程式化、走过场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有方案、有主题、有反思、有重建的系列化教研活动形式。两年来,围绕研究主题,我们开展了几大系列研究活动,如:“数学练习课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 系列专题研究、“有效解读数学教材,促进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 系列专题研究、“开发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打造有效数学课堂” 系列专题研究、“应用题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 系列专题研究……其中“开发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打造有效数学课堂”专题研究系列活动跨越了两个学期。经历了备课组层面的研究——学科组层面的比赛——学校层面的展示一系列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前有研读,中有实践,后有提升”的教研活动方式,直面教师的需求和困惑,使老师们在经历活动的全过程中获得真切的感悟,引领教师们通过日常的、专题性的教学研究活动获得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我们踏实严谨的研究态度、灵活创新的研究方法多次受到市教研室理论组老师的赞赏。

在日常的教学研究中,数学组的骨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始终以“组织者、示范者、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大家面前。他们的一言一行成了大家学习的典范,对年轻数学教师的迅速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召集集体备课,召集一次次研讨,落实一项项要求,在提高自身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教研组的品位。

四、发展绩效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校的数学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常州市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特级教师王冬娟校长身为“常州市小数会会长”、“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在小学数学教材研读和教学设计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张林老师身为市教研室数学兼职教研员,每学期都承担教材分析的任务。年轻的教师们也在全国、省、市各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先后获全国一等奖1次、江苏省一等奖1次、常州市一等奖3次、常州市二等奖4次。老师们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论文的评比活动,有近百篇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或发表。就在最近的“江苏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征集评比活动”中,我校有13位数学老师获奖,其中一等奖3名(占常州市小学组获奖总数的50%),二等奖6名,三等奖4名。如今,21位数学教师中,有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常州市学科带头人5名,常州市骨干教师4名,常州市教学能手2名,常州市教坛新秀2名。骨干引领、梯队渐进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数学组已连续五年被评为“常州市青年文明号”,2004年还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研组”。在这三年中,我校的学生也在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市教研室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也得益于教师日常的教学研究。

二、学科基地建设发展设想

三年来,我们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1.教师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能力较弱。

能始终持之以恒关注一个问题,并对此进行研究、实践、总结、提升的老师还占少数。在平时的研讨中常常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闪现一些瞬间的精彩,但这些美丽的珍珠散落在每个角落,没有串成耀眼的项链。因此常常是大张旗鼓地操作,产生一些零星的思考,虽有一些操作的跟进,但对成功经验以及存在问题背后的理论支撑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2. 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急需进一步提高。

我们中的许多老师,较多的是凭经验在教学,对数学学科知识缺乏系统的、整体的把握。能高屋建瓴地站在数学论的高度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反思教学、重建教学,对教师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3. 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再创新高比较困难。

目前,教师关注的还是自己每天在做的事,对实践的研究兴趣比较浓,但对理念的探讨还有应付之嫌。主观上的努力程度还有较大差异,一部分年轻老师还是等待安排,等待命令。且数学组老师年龄也在逐年增长,大多已经过了生龙活虎、精力旺盛的年龄。要保持当年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困难。

基于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制定了后三年的发展设想:

1. 为提升教师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能力,要求教师对日常研究成果、经验的积累不能仅仅做到反思、重建的层面,也不能仅仅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要在活动后进行再思考,形成有理论支撑的书面总结,及时提升。让研究成果、经验很好地传承。

2.为提高教师自身数学学科基本素养,教研组将创造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拓宽视野,组织学习数学理论、数学哲学方面的书籍等。帮助教师把学科知识读“厚” ,因为学科知识上的厚实才能为数学教师带来专业知识上的丰实。也才能得心应手地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对教材做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重组。

3.组织开展不同层面(备课组层面、教研组层面、学校层面)的数学学科活动,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开放、展示、竞技的平台;分析每一位教师的当前状态,提出切合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的策略,定期评估,调整方向。让不同的人实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点滴进步带动整个教研组的持续发展。

面对种种问题,我们想的还很肤浅,急需教研室专家的进一步指导,也迫切期待能成为常州市学科教研基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必将在教研室专家的引领下走得更坚定,更稳健。

三、评审意见

1、县(市、区)教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2、市教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