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认图形》单元的第二课时。根据教材的安排是完成练习三。但我在认真分析教材后,进行了一些调整,第一课时认识多边形,完成想想做做及练习三的第一、四题(因为第一题主要是数有几条边,再分类统计;第四题也是分类练习,完全可以在第一课时进行巩固练习,这样既可以丰富第一课时的内容,又能拓展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也给第二课时留有更充分的交流的时间。)以下就是我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的组织及学生表现,感觉这节课对于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多感触。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多边形,知道可以以图形的边的数量来命名和分类,今天我们将来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多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老师一起动手折一折,折成的是几边形?
(依次完成数学书第20页第2题),最后折成一个梯形。
你还能继续往下折吗?折出的是几边形?
学生开始动手折一折,等学生折完,我环顾四周,发现学生中大多数还是折得比较规则的,于是选择了几位不一样折法的学生演示自己的折法:
甲:梯形左右对折,折成一个四边形。
师:和他想法相同的请举起你的作品。(学生中大部分一下举起了作品)
乙:梯形上下对折,还是折成一个四边形。
师:有和他想法相同的吗?(学生中7位举了作品)
丙:梯形折两次,折掉一个角,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时我观察到学生中有几位开始跟着丙一起折了。
教室角落里,一位女生说:“我有和他们都不一样的方法。”
“好,你来介绍一下。”
丁:我是在梯形上向上折一个角,这样就是一个不规则的六边形。
这是学生中唯一一位与众不同的方法,我很兴奋,赶紧抓住资源,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丁想出大家所没有想到的,敢于突破常规,折出与众不同的图形,很有创意。这样老师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折一折,相信受她的启发,一定会有更多的折法,创造出更多的图形。”
果然,学生兴奋地折着,彼此展示着、交流着,我让学生同桌比一比,看看两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有了这一次的体验,在接下来的折纸中,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尝试。
在“你能用一张正方形纸分别折出下面的图形吗?”(数学书第21页第3题)活动中,学生积极尝试,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折着,每个图形后我都展开交流,特别注重不同折法的交流,并让学生比一比谁的折法更简便。课堂上生成很多精彩的方法。
甲:我把正方形剪掉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五边形。
“和他方法一样的举起你的图形。”占了人数的大部分,这也是较常规的一种剪法。
乙:我把正方形剪掉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三角形。
“我也是的。”有六人附议。
我继续启发学生:“还能怎样剪,剪出不同的图形,并且边数也要与前面学生不同。”学生又再次陷入思考。
有人举手了。“你来演示一下。”
“可以这样一剪,就剩下了四边形。”我带头鼓起了掌,其间还夹杂了一些学生的“我也是”的声音。
“那请你大家断这句话对吗?在一个正方形上剪掉一个角,剩下的一定是五边形。”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为什么?”“因为我剪了以后剩下的是三角形。”
“对,你用自己的作品有力地证明了这句话是错的。”
一节课很快结束了,我们还沉浸在思维碰撞的乐趣中。
在这堂课中没有生动现实的生活情境,没有精彩的媒体展示,只有几张白纸和一把剪刀是学具,然而在上述教学片段里,在折折、剪剪中,在交流和争辩中,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看似平淡的数学素材,普通不过的设计,滋生出本课最为生动的乐章:操作、交流、争辩、质疑、反驳、追问、认同、创造,学生兴奋的神情溢于言表。因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单纯依靠老师的传授,而是主动加以建构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