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教研工作将在华师大专家组、市教研室、校教导处的领导下,根据市教研室精神和数学组三年规划的实施情况,进一步加强学习与研究。将以专题研究为依托,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课题实验。以此促进数学组健康、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真实、全面成长。
突破要点:
2.“学生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常规研究 真实、健康、全面成长
3.“研读教材,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专题研究
创新思路:
1.学习先于行动——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2.专题来自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3.注重过程管理——协力打造研究精品
4.骨干引领群众——分层提供发展平台
具体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深入解读
深入解读《新基础教育丛书》《数学学科课程标准》通过独立阅读、年级讨论、年段交流、案例透视的形式促进进一步理解,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
2.自主学习
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能根据自己学习研究的需求,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吸收同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
骨干教师率先示范,定期向组内老师和学校网站推荐有价值的研读材料,引领同伴一起成长。并带领组员每天关注学校网站推荐的每日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增厚自己的教学底蕴。
3.信息分享
积极参加“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开展的研究活动,活动前能结合研究主题先作主动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从模仿式学习变成参与式学习,然后再带着更深的思考回来,提升研究的价值。并主动承担分享学习成果的任务,整理活动纪要、解读活动主旨、重建课堂教学……使其他教师及时了解新基础研究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4. 专题学习
围绕本学期的研究重点,教研组将和以往一样提供专题学习内容,教师们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主动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学习、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总结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二)注重专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质量提高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而是教学双方智慧的结晶。本学期教研组将继续协同教科室结合校内外各项数学学科活动深入课堂进行一系列的数学教学专题研究活动。
1.“整体感悟式(解决问题)教学”专题研究
对“解决问题”这类知识的教学研究一向是我校的薄弱之处,在以往的教学研究中虽然偶有涉及,但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上学期,数学组在华师大专家组的指导下尝试开展了“整体感悟式教学”专题研究。这学期,我们将把“整体感悟式教学”专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进行典型案例的实践研究。同时将在研究活动的形式上作一些革新,以确保活动的成效。
(1)三个阶段的活动。
第一阶段是教材研读、教学设计阶段。每一个备课组在组长带领下针对某一年级的研究课例先进行教材研读,明确教材提供的例子是什么,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思考为什么提供这样的例子,分析它背后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形成分析报告。然后在研读的基础上思考为达成目标准备怎么设计教学活动,为什么这么设计,形成一份完整的案例。然后六个组在一起交流碰撞,形成基本共识。第二阶段是实践反思、探索规律阶段。相应备课组在前设计的基础上实施方案,修改方案,推出一位老师在教研组内展示,说说实施过程中的故事及反思重建的想法。组内教师再针对课的具体实施情况,围绕主题互动交流,反观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关注课堂师生的发展性,为教学再重建提出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建议。第三阶段是专家引领、打造精品阶段。在校内踏实、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再把专家请进课堂,以 “专家实地介入式”的研究方式,带着前期思考与专家“零距离”对话,直面真实的课堂实践。我们想通过大家创新、协作、主动式的工作、专家捉虫号脉、高屋建瓴式的引领,一定能发挥集体智慧,最终形成精品课例。下学期将在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在华师大专家组的引领下,能对解决问题这一类知识的教学内容目标设计、过程结构设计和特有价值有深入的思考、清晰的认识,并最终能打造出有新基础特色的(解决问题)专题课堂。
(2)六项资料的积累
为进一步增强过程管理的意识,教会教师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积累,在过程中提高,我们将发扬以往发挥特长、分工协作、勤于积累的传统,在活动时及时留下研究的轨迹,积累六项资料。
1. 分析报告
2. 教学设计
3. 反思重建
4. 教学实录
5. 研讨实录
6. 活动总结
(3)活动的初步安排
|
时间 |
研究课题 |
研究形式 |
主办年级 月份 | |
|
月份 |
周次 | |||
|
三 月 份 |
第4周 |
连除应用题(三下) |
同伴互助 |
三年级 |
|
第5周 |
解决问题的策略(五下) |
五年级 | ||
|
第6周 |
成正比例量的应用题(六下) |
六年级 | ||
|
第7周 |
上述三项 |
专家引领 |
三、五、六年级 | |
|
五 月 份 |
第13周 |
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下) |
同伴互助 |
一年级 |
|
第14周 |
乘加、乘减计算的实际问题(二下) |
二年级 | ||
|
第15周 |
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下) |
四年级 | ||
|
第16周 |
上述三项 |
专家引领 |
一、二、四年级 | |
2.“常态下的数学练习课教学”专题研究
为实现新授与练习的和谐统一、基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4月份,数学组将开展“常态下的数学练习课教学”专题研究,探索有效策略。为参加五月份常州市组织的“学生数学练习活动设计”评比积累实践经验。
3.“研读教材,构建有效课堂”专题研究
上学期,我们已经成功地举行了备课组、学科组层面的研究活动。这学期二月份,彭小娟、唐琴珠两位老师将代表数学组参加学校层面的评比活动。三、四月份是总结交流阶段,将围绕“有效”“特色”“成长”总结活动经验,分析问题成因,提出改进设想,写出活动总结,参加学校组织的成果交流会。五、六月份是成果推广阶段,各备课组将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推出特色系列课。
(三)落实教学常规,推进数学课程实施
1.潜心设计备课
充分发挥备课组的积极作用,坚持“案例式的集体备课”,加强组内听课和评课,使教学研究“日常化”、集体智慧最大化。
2.用心组织教学
在上学期的期末测试分析中,我们数学组的老师提出了同一个话题——“学生
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急需重视培养。我们决定,这学期将把这一现实问题作为课堂常规研究着眼点。用心研究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我们想:大家思考了,行动了,研究了,反思了,这一问题会有质的改变,同时我们也期待在这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的时候能就这一问题交流自己的经验做法。
3.精心设计作业
坚持轻负担、高效率的传统,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设计坚持两个原则:一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二结合教材,既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丰富、拓展,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业训练坚持三个目标:一训练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三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兴趣和才能得到一定的培养。
4.关心学生发展
对占全校学生总人数1.16%的数学学困生要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运用追踪法、追因法等进行个案的记录,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促使这群孩子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重视对学有余力学生的兴趣调动和指导。
四、提供发展平台,促进梯队持续发展
“怎样为学科组内部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帮助,使之能更快地发展;怎样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形成合力,相互促进;怎样处理好不同类型的教师实现不同的发展,同时处理好提高和普及的问题”是我们教研组开展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上学期,数学组又新增了一位教坛新秀和一位教学能手,本学期将鼓励帮助
组内2位老师参加学科带头人的评选,5位教师参加骨干教师的评选。
同时为每一位组员的真实成长营造浓厚的氛围,提供实质性帮助。我们建议第一梯队的骨干教师发扬风格,在研究中争当探路人、领头雁,同时开放常态课堂,为二、三梯队的老师提供日常观摩的机会和小型研讨的话题。当有专家指导的机会,尽可能把机会让给二、三梯队的老师,让他们得到真实的体验、具体的指导、重建的机会。
我们想:只要有开放的心态、发展的内需、求实的态度、创新的勇气、和谐的氛围,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数学组这个大家庭中获得真真实实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