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研活动的开展:
本学期,我们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上学期教研活动进行了分析,主要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理性思考不足。积极性高,活动组织比较热烈,但教师的理论水平有限,而且缺乏静心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还不善于借助相关理论和理性反思帮助解决。与“新基础”要求的“深”还有距离。
2.教师间差异还在不断加大,表现在专业发展的需求、参与活动的质量、自我提高的力度都十分明显,教研组的“全”在全面提高上还要加强思考、策划。
3.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值得深思,活动频度和效度存在矛盾,教师的实践与思考存在反差,有名无实,有口无心的现象还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了碰头会,商量决定本学期进行了一些策略上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集体研讨的力度:本学期对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进行了集体研讨,把我们
的思考和安排详细地告诉教师,征求他们的意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围绕整体感悟式课型的研究重点,我们选择了三年级的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两次研讨(一次小组讨论,形成分析报告,一次大组碰撞,形成初步共识),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但至少帮助教师们明确了一个前提,知识点的教学要放在整体结构的大背景下思考和设计。结合常州市的中期评估活动,我们还对数学组每个老师的课堂都进行了摸底、评价,并汇总进行了数据分析和问题反思,并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了交流,并确定了紧急方案,由相关骨干教师对有困难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具体指导,坚持每天听课、评课。
2. 加强专题学习的针对性:开学初,我们集体重温了“新基础教育”的课堂评
价标准,结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思考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常规训练的目标和内容的匹配问题,开放式导入的效率问题,生成资源的利用率等问题加强学习。围绕专题研究,我们复印了“新基础教育发展型研究报告集”中的相关论述,组织了集体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拿到手,我们就请教师先自己阅读,要上研究课的教师都自觉地阅读了相关理念和课例,对整体感悟式课型的研究价值和育人价值都有了新的认识。
3. 多渠道提高教师基本素养。本学期还利用校园网的资源,在“每日一读”中
大量推荐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学随笔、反思、故事供教师学习品评。建立了数学专题网页,鼓励教师多方收集、多加阅读、多写随感,利用温馨的小家园历练自己的思考能力、提炼能力。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习中增强教师的反思、对比、总结的意识,对外出学习提出回校、回组汇报的要求。利用这些方式鼓励教师学习,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二、 专题研究的开展:
对整体感悟式课型的专题研究,我们学校领导和教研组上下都非常重视,从上个学期至今,我们一共进行了四次专题研讨,上了五个内容的研究课:《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乘加、乘减计算的实际问题》、《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已知差和减数求总数的实际问题》,但由于每学期教学内容编排的限制,我们的起点没有抓准,层次关系没有理清,走了一些弯路。所幸的是有吴老师的指导,我们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向前走。我们从课题的定位开始进行改进,从一步应用题到两步应用题的演变开始,摸索了两步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对如何用整体感悟的方式帮助学生整体地认识当前要学习的材料,沟通新旧知识学习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的途径和具体操作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并进行了比较有效的重建。
下面结合具体的研究课例谈谈我们的认识:
(一)《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敲开整体感悟的大门:
状态再现:我们按照常规思路,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活动,解读主题图,用找到的信息提问,解决学生提出的一步、两步等应用题,带着学生经历不同情境,感受连乘方法的运用,基本还是围绕该知识点,教师扶着小步走。
问题反思:如何打破思维定势?被教材局限着,教师被动地教学,学生被动地做题,学生没有体验题目的变化过程,不明了情境变化后面的本质没变,审题能力难以提高。
如何让学生感悟整体的存在?只有在一步到两步的转变中帮助学生体会,在学生点状转变的基础上提炼出变化的基本结构,学会学习方法的同时感悟出问题的本质。
积极重建:
1.恶补确实的复合应用题的转变过程的体验,增加一课时,训练扩题,帮助学生理解两步应用题的“来龙”。在这一课我们主要帮助学生从原有水平的点状的改变条件到有方法地改变条件。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①示例引入,②尝试变化,③有结构地变,④趣味性地变。
2.重新设计
课题变换:《最后用乘法计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目标定位:
①学生在整体感悟同类问题的相同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中,提炼出最终用乘法解
决问题的本质。
②学生在沟通一步乘法应用题与两步乘法应用题,从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的判断、分析过程中建立结构意识。
实践运用:
在大量最后用乘法计算的应用题的尝试、练习、体验、比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其中数量关系不变,都是运用乘法的意义,最终要求出总数。从而理解两步应用题的“去脉”
(二)《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乘加、乘减计算的实际问题》把握整体感悟的脉络。
状态再现:在第一次研究的基础上,三年级各班都补上了扩题这一课,二年级也抓住复合应用提的起始时机,教学生有方法地扩题和缩题。为整体感悟的实现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由于教研组的研讨水平只相当于几个“臭皮匠”的功效,我们在连除问题的教学时片面认为到了两步复合应用题的最后了,还是一步两步的拆有点麻烦,也有点难度,就选择从连乘变到连除,沟通他们之间的联系。而乘加、乘减呢,还是还做一步的,再来看变化出来的两步的,再比较回到一步的,有点像绕口令。
问题反思:目标不清晰,二年级学生来的过程清楚了,基本的加和减的数量关系也都掌握了,关键是学会如何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的体验和方法。
关系不清晰,把连乘拉进新课,从语言和思维上都干扰了学生对整体的感悟,还是要从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来拆分,来理解。
积极重建:
1.重新设计
课题变换:《用加、减法计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最后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目标定位:
①学生在尝试、比较中学生体会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是解决两步复合应用题的有效方法
②学生在总结、运用中强化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从而解决问题
实践运用:
起始课《用加、减法计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一放一收:从学生上一堂课编出的题目中选出一道,学生尝试练习,理解并说清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两步应用题的解决策略。
二放二收:在学生尝试体验几题后观察比较,发现相同的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沟通中深入体会两步应用题的解决策略。
三放三收:用一组判断题,请学生直接划出需要先求的部分,并在交流中提升认识水平,明确间接条件与直接条件的关系,从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决策略。
运用结构的课《最后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一放一收:先突破新的学习内容,理解连除的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
二放二收:和以前学过的乘除、加除、减除结合起来,一起做一做,比一比,整体感悟出一步除法应用题的拆分。
三放三收:大量练习,加强体验间接条件与直接条件的转化关系。
这样两课的点拨引领、反思重建,帮助我们明晰了复合应用题的目标,理解了两步复合应用题之间的层次与推进关系。
(三)《加减乘除大总结》憧憬整体感悟的大团圆。
在两步复合应用题的研究基本告一段落的基础上,吴老师提出了一个我们根本没有设想过的安排,进行加减乘除的大总结,利用整理复习课型的优势,帮助学生自主收集分类整理学过的知识,并进行个性化的、结构化的梳理和二次建构。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各类题的基本特征和所有两步应用题的关系,我们期待,我们努力,让本周五即将举行的专题研讨成为我们共同成长的又一个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