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9——2007.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教研工作将在华师大专家组、校长室的领导下,根据“新基础教育”数学专题研究指导思想和数学组三年规划实施情况,进一步加强学习与研究。结合数学课型专题研究,让教师在研究性的日常教育改革实践中体验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促进数学教师群体健康、持续的发展,促进教师个人真实、全面的成长。
二、背景分析
(一)梯队发展
我校数学教研组是一个整体研究氛围较浓,合作互助特别突出的团队。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在前两年的“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建设研究过程中,依托华师大专家组的精神引领和专业指导,向心力更强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对教学的研究意识、对课堂教学的自信心增强了。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引领、梯队渐进的数学教师队伍。(附04-05学年骨干教师人数对比及梯队建设对比表)
附表一:数学组各类骨干教师人数对比表
|
|
特级教师 |
特级后备 |
学科带头人 |
骨干教师 |
教学能手 |
教坛新秀 |
|
04学年 (17人) |
0 |
1 |
3 |
3 |
1 |
1 |
|
05学年 (20人) |
1 |
0 |
5 |
4 |
2 |
2 |
|
变 化 |
转进1人 |
转出1人 |
增2人 |
增1人 |
转进1人 |
增1人 |
|
|
第一梯队 |
第二梯队 |
第三梯队 |
|
04学年(17人) |
6 |
9 |
2 |
|
05学年(20人) |
9 |
8 |
3 |
|
变 化 |
虽然有4位新进教师,且调离1位第一梯队教师,但数学教师梯队总体呈上升趋势。 | ||
附表二:“新基础教育”数学组梯队建设对比表
(二)研究现状
“重心下移、互动创生”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第三阶段——基地学校建设
启动以来最突出的特征,也是这两年中我们数学组教研活动最突出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华师大专题研究为引领,通过“前有研读,中有实践,后有提升”的教研活动方式,直面教师的需求和困惑,使老师们在经历活动的全过程中获得真切的感悟,引领教师们通过日常的、专题性的教学研究活动获得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一、前有研读——提出“四移”要求
以课型研究为例:“整体感悟式”课型研究是数学组的研究重点,从上个学期至今,我们一共进行了四次专题研讨,上了六个内容的研究课:《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步是加减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已知差和减数求总数的实际问题》、《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整理与复习》。为了提高研究的实效,教研组提出了课型研究要将“沟通理念前移、研读教材前移、教学设计前移和交流思辩前移”的“四移”要求。学科主任在一周前布置课型研究的内容,各备课组在认真研读《新基础探索性研究指导手册》、《新基础发展性研究报告》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文本,充分挖掘内涵,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制作成简单的PPT)和教学设计,带着自己独特的感悟走进教研活动:诠释“整体”和“感悟”的内涵,剖析目标和内容的融合,寻找理想与现实的结点,并最终达成基本共识。
每次活动,都能尽早策划,使大家对当前主要研究任务了然于胸,并自觉地依据计划主动开展个人式、小组式、集体式的研究,这样不仅增强了教研组和教师们自觉研究的意识,也给后续研究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二、中有实践——倡导“分合”有序
1. 分——重心下移,分头并进
备课组是学科组的基层组织,为使第一梯队备课组长的功能发挥最大化,我们首先把研究自主权下放到每一个备课组,各备课组在组长的领衔研究和组织研讨基础上,以培养、锻炼第二、第三梯队教师为目的,进行各具特色的探索。在研究中注意层次安排,对每一个梯队的教师都提出发展的要求,给予发展的机会。要求第一梯队亲历示范、第二梯队自觉重建、第三梯队积极仿效。突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为促进二、三梯队老师的加速发展,我们建议第一梯队的骨干教师发扬风格,在研究中亲历示范,争当探路人、领头雁,为二、三梯队的老师提供观摩和学习的起点,把机会让给第二梯队的老师,让他们得到真实的体验、具体的指导、重建的机会。对第三梯队的教师,尤其是新进校的教师,提出积极仿效的要求,使新教师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把握、学生调动、师生互动上的变化,进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 合——团队协作,聚焦智慧
研究过程中,许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架起了摄像机,课后通过回放课堂实录,听取骨干教师的及时点评、在学科组说课评课等形式来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教学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再反复修改、完善教学预案,真实地经历研讨活动的全过程。也有的教师借助课堂实录“听自己的课”,然后在备课组内讨论课前设计,进行课后反思。在自我诊断的同时教师们感受成长,发现不足,在集体“捉虫”的同时教师们集体反思、取长补短,从而在反思与重建的过程中磨砺思维,逐步凸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研究使教师的工作主动了,心态开放了,教学水平也明显提高了。每次研究,都会有高质量的教案整理、反思重建,在平时的教学也有了研究的自觉意识。
三、后有提升——成就“个群”发展
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中,数学组老师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精神,每次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成功,更收获了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研讨中,老师们已经能自觉走出以往就课论课的怪圈,能用新基础教育倡导的“结构化”理念指导自己的言行,追求对知识的结构化把握,追求对设计的结构化思考,追求学生真实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真实的发展状态。我们的研究要求:立足实际,创新化;反复锤炼,精品化;以点带面,系列化。通过不断提升研究的品位,成就“个群”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反思教研组日常研究活动,发现离专家组提出的“全、实、深”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1.“全”
虽然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进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做到了全员参与,但由于教师间专业发展的需求、自我提高的愿望、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一,造成教师间差异还在不断加大。个别教师始终处于第三梯队,很难往上提升。
对“整体感悟式”“转化探究式”课型的研究比较深入,且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其他课型的研究比较薄弱,如“归纳探究型”、“复习整理型”。
2.“实”
教研组长在专家组的引领下花了很大的气力组织教师们开展了丰富的教研活动,频度增加了,但是有些教研活动的效度值得反思,原因有多方面:部分教师研究主动性不强、有思考无行动;个别备课组长不力、组内向心力不强等等。
3.“深”
大部分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有限,而且缺乏静心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还不善于主动借助相关理论和理性反思帮助解决,与“新基础”要求的“深”还有距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这学期数学教研组在开展研究中要着重关注“全面提升、全方位研究、注重实效、深入思考”等问题,主要策略如下:
三、主要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1.加强理论学习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实施。组织教师学习《新基础教育》研究丛书、《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等有关课程基本理论,采取各备课组自主学习、教研组研讨等学习方式进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理论学习。
2. 加强专题学习的针对性,重温“新基础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结合课堂教
学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思考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常规训练的目标和内容的匹配问题,开放式导入的效率问题,生成资源的利用率等问题加强学习。 教研组将提供专题学习内容,教师们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主动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及时积累、总结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理论学习初步安排:
|
月份 |
具体时间 |
学习内容 |
负责人 |
|
暑期 |
8月7日 |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融合渗透型、整体感悟型 |
教研组长 |
|
8月30日 |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归纳探究型、转化探究型 |
教研组长 | |
|
9月份 |
9月5日 |
小学数学教学的互动生成性过程 |
备课组长 |
|
10月份 |
待定 |
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综合性设计 |
教研组长 |
|
11月份 |
待定 |
小学数学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
教研组长 |
|
12月份 |
待定 |
小学数学教学变革与教学评价 |
备课组长 |
(二)加强课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本学期教研组将继续在专家组引领下结合校内外各项数学学科活动深入课堂进行一系列的数学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在上学期重点研究“整体感悟”课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同时各年级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主动对其他课型展开研究。
1. 继续深入进行“整体感悟”课型研究
本学期将在上学期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辐射这一类课型,着重梳理,提炼总结,形成文本材料。我们期望通过华师大专家组的引领,能对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目标设计、过程结构设计和特有价值有深入的思考、清晰的认识,并最终能打造出有新基础特色的(解决问题)专题课堂。各年级根据教材编排,梳理出各年级相关内容,横向完善教学结构,纵向形成研究系列。
2. 主动展开对其他课型的研究
教研组组织教师分阶段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各备课组选择确定一种课型作为备课组本学期研究主攻方向。首先,备课组内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本年级进行课堂实践;最后,在教研组内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并承担组织一次教研活动。
根据各备课组申报情况,初步安排如下:
|
年级 |
研究专题 |
时间 |
|
一年级 |
“整体感悟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融合渗透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
十一月份 十二月份 |
|
二年级 |
“整体感悟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融合渗透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
十月份 十一月份 |
|
三年级 |
“整体感悟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
九、十二月份 |
|
四年级 |
“归纳探究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整体感悟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
十月份 十一月份 |
|
五年级 |
“转化探究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融合渗透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
九月份 十一月份 |
|
六年级 |
“整体感悟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
九、十月份 |
|
各年级 |
“复习整理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
一月份 |
(三)加强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教学研究日常化
“新基础教育”倡导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反映师生真实水平的“日常课”。本学期,各备课组将继续加强研究的日常化。要求课前认真进行教材解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后及时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坚持做好积累性常规活动,即每天“3—5分钟教学常规活动”。利用每节课前3—5分钟时间,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如口算、对口诀、数学游戏、专题训练等。要求提前一周安排好活动,注意活动节奏恰当、点面结合灵活、活动方式趣味性。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养成。
中、高年级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录习惯,直至养成自觉地分项记录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数学学习基本功的训练,如画图基本功、表达基本功等等。
2、常规考核日常化
为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平时要注重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作业要少而精,减少机械和重复,课内要有足够的作业时间,达到轻负担、高效率的目标。
常规考核将在以往每月25日集中检查备课、作业的基础上增设随机抽查的形式,变重结果的形式评价为重实效的过程评价。抽查时先听随堂课,然后进行备课和作业完成情况检查,了解师生日常化研究学习的真实水平,并及时将信息与执教者进行交流,促其进行反思和重建,提高日常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具体安排
八月份
1.暑期校本培训,主题:学习·研究·策划;
2.各备课组制订教学计划。
九月份
1.建设教师梯队,打造优秀团队——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一);
2.各备课组准备迎接新基础中期评估活动;
3.“整体感悟课型”教学专题研究(一);
三年级:《第二步是乘、除计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六年级:《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4.“转化探究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
十月份:
1.迎接新基础中期评估活动;
2.“整体感悟课型”教学专题研究(二);
二年级:《除法应用题》
五年级:《小数的意义》
六年级:《分数乘法》
3.“归纳探究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十一月份:
1.建设教师梯队,打造优秀团队——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二);
2.“整体感悟课型”教学专题研究(三);
一年级:《加减应用题》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3.“融合渗透课型”教学专题研究(一);
二年级:《9的乘法口诀》
五年级:《小数加减法》
4.期中质量检测、质量分析。
十二月份:
1.学校“迎元旦”数学竞赛活动暨数学专项测试活动;
2.整体感悟式”课型教学专题研究(四);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
3.融合渗透课型”教学专题研究(二)。
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
一月份:
1.各年级“复习整理课型”教学专题研究;
2.期末考试、期末质量分析;
3.“新基础教育”数学专题研究工作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