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动态生成研究>>研究方案>>方案总结>>文章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研究”阶段总结
发布时间:2006-12-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实小

本课题自从20049月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学校领导的关注和市教研室专家、华师大专家的引领下,同心协力,奋发向上,以个人研究为重点,发挥备课小组、教研组的作用,边学习边尝试,边教学边总结,保证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实施的实效性、真实性。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堂实践,为课题研究的展开提供阵地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引导教师改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对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结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不同教学内容(计算课、概念课、应用题、几何形体课……)的课堂教学中动态资源的引发和利用作相应的方法研究。两年来,围绕研究主题开展了大大小小的研究活动50多次,上研究课近百节。我们一群人在“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序列研究中不断成长。总结出了开发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一般策略和几种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引发和利用的一般方法。

1.开发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一般策略。

首先通过“开放的导入”和教学重心的下放,促进学生“基础性资源”的生成。其次教师捕捉回收基础性资源,及时调整教学促进教学过程生成,期间群体学生共享资源,并生成新的资源。教师再回应反馈,继而再产生新资源,使课堂教学不断往前推进。最后,进行“开放的延伸”,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面向全体,提供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猜想、联想的能力。

针对学生差异,我们提出:以点带面,让个人的精彩大家共享。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是唯一的这一个,他们有着不同情感期待和知识准备与需求,有着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风格,有着不同的概括能力、思维品质和逻辑思维水平。面对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提出的不同困难和困惑,面对他们表达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亮点”时,教师该怎么办?在追求课堂要开放的今天,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到少数“主角”的精彩,他们和教师配合共同演绎“精彩的教案剧”,大部分学生是观众和群众演员。这毕竟是以牺牲大部分学生为代价的精英教学。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发挥自己创造能力,以点带面,让个人的精彩带动整体的发展。

针对奇思妙想,我们提出:顺水推舟,让异样的声音精彩悦耳。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则是网络的节点,课堂上网络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有的学生往往不顺着一般的思路走,常常会旁逸斜出,出现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实在是对教师理念与智慧的挑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时教师要多一些机智,把握生成,顺水推舟,这样,“异样”的声音必将珠玑落盘,精彩悦耳。

针对学生错误,我们提出:点石成金,让美丽的错误展现精彩。学生,尤其是儿童,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样难免会“错”。有些“错”反映了儿童认识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尽管确实明显有错,但“正确”正是在对这诸多“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每一个“错”都是儿童进步的足迹,阻止了他迈向“错”的脚步,等于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有些“错”看似“错”,但却是一种超常,一种独特,能反射出学生智慧的光芒。教师必须倍加珍爱,多一些欣赏。用自己的智慧点石成金,让美丽的错误也能展现其独有的精彩。

2.几种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引发和利用的方法。

1)统计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引发和利用一般方法:

a.呈现问题情境,感受统计需求。以问题情境激发内驱,生成学习目标。

b.经历统计过程,丰富活动体验。以活动体验激发内驱,生成学习目标。

c.引导分析思考,体会统计价值。以分析思考激发内驱,达成学习目标。

2)规律性知识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引发和利用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发现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提出新问题

(二)校本教研,为课题研究的展开保驾护航

虽然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在立项时就作了精心策划,并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了扎扎实实的研究,但课题实施过程中仍然会不断地生发出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关注了动态生成,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开发并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学生差异在拉大,怎么办?当这些不可逃避的困惑摆在教师们面前时,我们想到:必须通过改善教研活动来强化校本教研在课题研究中的积极作用,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保驾护航。

1.教研活动专题化

因为研究着,教师们思考多了,问题也多了。而这些问题正是推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的突破口。于是我们把来自教师们一线的真实的、朴实的问题提升到研究专题这一高度在教研活动中亮出来,组织专题学习、专题沙龙、专题课堂等研究活动,以求达成共识。

如:针对“开发并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学生差异在拉大”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如何让教学设计贴近学困生”这一专题研究活动,通过活动,大家明确了要想让教学设计贴近学困生,教学设计必须体现三个转换。

首先是从封闭性设计向开放性设计转换。这里的开放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广度上的开放,要面对全体学生,课堂上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无论是正确的、错误的,都要成为学生交流讨论的共享资源。二是深度上的开放,教学中要展现学生的真实的思维过程,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不能仅仅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

其次是从确定性设计向可能性设计转换。即对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不同状态进行“可能性”分析,建立预测课堂“可能性”意识。

第三是从硬性设计向弹性设计转换。改变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使教学有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更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教师从教学设计起就有如何应对教学中可变因素和不确定性作出相应调整处理的思考,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动态生成资源的的信息敏感和把握实际促进过程生成的能力。

再如:老师们都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了动态生成,所以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作了认真分析。通过听课议课活动,我们觉得,关注动态生成与教学任务完不成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老师们对教学任务完不成这一问题的归因是不科学的。而主要原因之一是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由此影响了教师对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基于问题和分析,我们开展了“有效解读数学教材,促进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这一专题研究。

通过学习讨论、上课评课、反思重建等活动,大家形成了共识: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动态生成,又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用好学习材料。首先是深入解读学习材料因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学习材料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不仅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还要在细节上推敲。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其次是精心选择学习材料。因为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引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选择学习材料,用活教材,用宽教材。当然解读教材、用好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是前提,如果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或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开展,教师就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第三是合理使用学习材料,做到充分挖掘,合理呈现。

2.教研活动系列化

为了让课题研究的探索更深入、更有效,我们的教研活动屏弃了过去散点状、程式化、走过场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有方案、有主题、有反思、有重建的系列化教研活动形式。

两年来,围绕研究主题,我们开展了几大系列研究活动,如:

1) “数学练习课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 专题研究系列活动。

2)“有效解读数学教材,促进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 专题研究系列活动

3)“开发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打造有效数学课堂”专题研究系列活动

4)“应用题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专题研究系列活动

……

“有效解读数学教材,促进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 专题研究系列活动由各备课组承担开放,共4次,历时两个月。“开发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打造有效数学课堂”专题研究系列活动跨越了两个学期。经历了备课组层面的研究——学科组层面的比赛——学校层面的展示一系列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研究课题为引领,通过“前有研读,中有实践,后有提升”的教研活动方式,直面教师的需求和困惑,使老师们在经历活动的全过程中获得真切的感悟,引领教师们通过日常的、专题性的教学研究活动获得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的课堂因教学的开放而呈现出学生状态的多姿多彩,因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而形成生生、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因教师的有效回应而形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所有这些带来的效果是学生思维的灵活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在去年小数报竞赛中,我校获省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发展。两年来,有6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评优课中获一、二等奖,有8篇关于动态生成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教学论文在省、市获奖,其中有两篇发表在省级刊物。

、问题探讨

1.有效地引发与利用动态生成资源,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数学学科素养。然而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较多的是凭经验在教学,对数学学科知识缺乏系统的、整体的把握,这无疑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极大制约。能高屋建瓴地站在数学论的高度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反思教学、重建教学,对一线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们急需数学专业的引领。

2.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新授课的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作了比较多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对练习课、复习课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于下一阶段继续研究。同时课题组成员对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做法缺少及时提炼总结的意识,而且提炼总结实践中的做法,使经验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能力还很欠缺,恳请专家多指导和帮助。

执笔:马美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