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动态生成研究>>沙龙研讨>>文章内容
“如何捕捉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沙龙研讨活动纪要
发布时间:2006-06-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课题组


马美南: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产生的资源有不可预测与不可再现的特点,所以教师如何适时敏锐地捕捉,并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更值得我们去关注。课堂教学活资源的生成,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如何当好这副“催化剂”一定是大家现在都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聚在一起把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与大家分享。


汪水清: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从中寻找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于大数教师来说,除了用语言直接鼓励学生表达外,倾听中教师为了不打断学生的思路,更多地使用体态语的方式进行交流。与发言学生目光交流的频率、与不同发言学生空间距离的调整变换、蕴含不同意义的一定身体动作(如手势、弯腰等)的使用、解释教学内容的 "辅助手势"……均是教师倾听艺术的重要内容。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倾听中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


张林:我同意汪老师的说法。我们教师在倾听时要了解、把握孩子的思维脉络与情感跳动节奏,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


丁小莉:教师当好“倾听者”的同时,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在与个别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设法组织吸引“面”上的其余学生一起倾听,共同讨论大家都参与到"对话"中来,扩大互动参与面,提高互动效益。


眭习凤:资源生成了,我们还要学会捕捉。教师要捕捉能够对接教材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信息。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信息与教材学习内容有的紧密相关,有的间接相连。对之,教师要准确判断,采取不同措施,或直接引用,或果断弃之,更多的是巧妙点化,使之与学习内容对接,帮助知识技能的掌握。


张林:眭老师说得很对,我还要补充一点。老师除了要捕捉能够对接教材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信息,还要善于捕捉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


夏冬芸:课堂上师生互动,生成了不少新的教学资源。包括在生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所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及至错误的回答等等。为了推动更高层次的互动,教师应及时捕捉,及时梳理。特别是在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解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呈多样性,但所表现出的思维特点是无序的、零散的情况。担任信息“重组者”、活动“推进者”角色的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引导他们进行有序的思考和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有序化和条理化。


高静:比较在数学中经常用到,应用比较来学习数学会触类旁通。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精心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设计适时恰当的地组织学生运用比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择优比较,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否自己发现和找到最佳解法的好方法。


彭小娟: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群。结构化的知识便于联想,具有迁移与被应用的活力,当网络结构中的某一部分被激活,其它部分也同时被激活,这样思考问题可以更全面,更能触类旁通。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加工,让学生掌握学科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对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能力关系重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类进行识记。


王珏:复习课中也有生成。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时空,让学生在探索性的活动中梳理、巩固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增长才干。《小学数学教师》中也有这样一个有关于“生成”的案例,大家也可以看一看。


蒋旭英:我觉得老师还要注重归纳,促使学生数学知识系统化。教师在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闪现后,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对获得的结论进行更广泛的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


马美南:相信经过今天的讨论,我们大家在面对课堂上一闪而过的亮点时,会把握地更准更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