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阐述:
自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以来,数学教师开始逐步认识吸纳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同时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尤其是1999年“新基础教育”的到来,更是给我们数学教师打开了视角,拓宽了思路。教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潜心学习研究“新基础教育”理论,并努力将先进理念根植于课堂实践。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数学组拿出了详尽的部门三年发展规划,把“构建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新形态”作为数学组发展总目标。
为了更加有效达成部门发展目标,我们对数学组现有优势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数学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热闹轻内在质量、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常常发生,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问题分析:
在前五年的“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中,数学教师同心协力、奋发向上、敢于尝试、勇于拼搏,围绕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要求,在“开发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数学与生活沟通”、“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重组建构教材”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无疑是课程改革行进中迈出的最坚实的第一步。但是,老师们对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先进理念的本质还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实践,在重视“形变”的同时轻视了“质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层面的问题
(1)教材解读不深刻。
教师对教材缺乏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不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因此也不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也就是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不善于在细节上推敲,没有养成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的习惯。
有过一段时间,我们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鼓励教师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改造与重组。但是,有些教师在活用、重组教材之前没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吃透教材的本质,只是为追赶时髦而“随心所欲”用教材,反而原有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
(2)学生把握不到位
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比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
(3)目标定位不完整
“新基础教育”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确定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从培养人的长远目标出发;学科的教育价值目标;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心中装的只是一节课的具体目标,有的甚至忽略了目标,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
2.实施层面的问题
“新基础教育”强调课堂教学的立足点要站在课堂教学要使师生处于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中。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关注互动“积极”方面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离互动“有效”、“高质量”还有一定的距离。
(1)师生活动形式化
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主动参与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但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实效,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2)预设生成不平衡
有的课堂预设味过重,制约了新资源的生成;有的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生生、师生互动程度、互动质量不高。虽然花费了宝贵的时间,但互动出来的东西缺乏思想、创意、新观念、新问题。
(3)回应反馈不到位
互动的学习形式、弹性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动态生成资源更丰富多元了,而教师组织教学、回应反馈的能力却跟不上课堂教学即时动态的发展。教师对孩子回答的判断和提优、比较、组合的能力不够。对学生回答的差异缺乏敏感,学生回答中角度的差异、细节的差异、深度的差异……不能及时捕捉、正确判断,回应缺乏推进性。
为了在课程改革的研究路上迈出踏踏实实的第二步,真正实现“新基础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真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叶澜教授提出的“五实”,本年度数学组将在按计划实施部门三年工作方案的同时推出“有效引发与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打造有效课堂”的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打造有效数学课堂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引领下,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将有效教学思想渗透到每一天、每节课、每一个教学行为之中。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常态课的深入研究,形成一些能体现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数学学科“精品课”系列。
2.成就特色数学教师
通过活动,在数学组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数学学科特色教师,打造出真实、扎实、大气、灵气的智慧型数学教师队伍。今年力争增加市级教坛新秀1名(朱雪峰),教学能手1名(唐琴珠)。其余教师要在原来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努力,骨干教师(蒋旭英、汪水清、王珏、潘慧黎、毛修丽、眭习风),学科带头人(孙敏、高静、袁雪风),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张林、夏冬芸、马美南)。
3.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使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双基,还对数学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思考问题,建立数学的思维方式,善用数学的语言系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实施措施:
1.理论学习
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相关
理论和文章,反复解读《“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设计评价表》《“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评价表》《“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反思评价表》,指导和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向教师推荐教育报刊上的有关课改的文章,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为教师们研讨提供共同的话题。
2.课堂实践
以备课组为单位,立足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打造有效课堂,成就特色教师,解决实存问题。
活动步骤:
(1)各备课组自定教学内容,组织“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评课议课——推荐课例——教学重建——”的系列活动,向学科教研组推荐1节备课组特色课。
(2)教研组组织“课堂实践——评课议课——推荐课例——教学重建——”的系列活动,向学校推荐2节数学学科特色课。
(3)参加学校“‘新基础教育’课例”评比活动。
(4)备课组推出特色系列课。
(5)教研组推出特色系列课。
3.智慧分享
通过“读书心得交流” “精彩一刻赏析”“主题研究汇报”等活动,为教师创设理论与实践互动对话的空间,提供分享教育智慧的舞台。
时间安排:
2005.09调查分析,完成《数学学科“打造有效数学课堂”专题研究方案》。
2005.10制定实施计划,确定操作步骤,落实具体要求。
2005.11实施阶段,数学备课组层面活动。
2005.12实施阶段,数学学科组层面活动。
2006.02实施阶段,参加学校层面的评比活动。
2006.03 总结阶段,围绕“有效”“特色”“成长”总结活动经验,分析问题成因,提出改进设想,写出活动总结。
2006.04 交流阶段,参加学校组织的成果交流会。
2006.05推广阶段,数学备课组层面活动。
2006.06 推广阶段,数学学科组层面活动。
附:11月份各备课组活动安排表
11月份各备课组活动安排表
时间(上午第3节) |
负责人 |
研究小组 |
研究课题 |
活动地点 | |
11.24 |
周四 |
袁雪风 |
一年级 |
《统计》 |
前三楼多功能教室 |
11.30 |
周三 |
蒋旭英 | |||
12.2 |
周五 |
毛修丽 | |||
11.21 |
周一 |
马美南 |
二年级 |
《统计》 | |
11.28 |
周一 |
路叶娜 | |||
12.1 |
周四 |
彭小娟 | |||
11.23 |
周三 |
高静 |
三年级 |
《认识分数》 |
三(2)班 |
11.25 |
周五 |
王珏 |
三(3)班 | ||
11.29 |
周二 |
潘慧黎 |
三(4)班 | ||
11.16 |
周三 |
夏冬芸 |
四年级 |
《可能性》 |
四(2)班 |
11.17 |
周四 |
眭习风 |
四(4)班 | ||
11.18 |
周五 |
朱雪峰 |
四(5)班 | ||
待定 |
待定 |
张林 |
《统计》 |
待定 | |
11.11 |
周五 |
孙 敏 |
五年级 |
《用计算器计算》 |
前三楼多功能教室 |
11.14 |
周一 |
丁小丽 | |||
11.15 |
周二 |
汪水清 | |||
11.22 |
周二 |
谢忠恕 |
六年级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六(1)班 |
11.24 |
周四 |
唐琴珠 |
六(3)班 | ||
11.28 |
周一 |
陆丽华 |
六(4)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