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动态生成研究>>研究方案>>研究动态>>文章内容
“有效引发与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打造有效课堂”专题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2006-05-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背景阐述:

自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以来,数学教师开始逐步认识吸纳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同时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尤其是1999年“新基础教育”的到来,更是给我们数学教师打开了视角,拓宽了思路。教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潜心学习研究“新基础教育”理论,并努力将先进理念根植于课堂实践。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数学组拿出了详尽的部门三年发展规划,把“构建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新形态”作为数学组发展总目标。

为了更加有效达成部门发展目标,我们对数学组现有优势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数学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热闹轻内在质量、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常常发生,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问题分析:

在前五年的“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中,数学教师同心协力、奋发向上、敢于尝试、勇于拼搏,围绕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要求,在“开发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数学与生活沟通”、“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重组建构教材”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无疑是课程改革行进中迈出的最坚实的第一步。但是,老师们对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先进理念的本质还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实践,在重视“形变”的同时轻视了“质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层面的问题

1)教材解读不深刻。

教师对教材缺乏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不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因此也不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也就是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不善于在细节上推敲,没有养成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的习惯。

有过一段时间,我们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鼓励教师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改造与重组。但是,有些教师在活用、重组教材之前没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吃透教材的本质,只是为追赶时髦而“随心所欲”用教材,反而原有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

2)学生把握不到位

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比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

3)目标定位不完整

“新基础教育”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确定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从培养人的长远目标出发;学科的教育价值目标;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心中装的只是一节课的具体目标,有的甚至忽略了目标,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

2.实施层面的问题

“新基础教育”强调课堂教学的立足点要站在课堂教学要使师生处于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中。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关注互动“积极”方面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离互动“有效”、“高质量”还有一定的距离。

1)师生活动形式化

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主动参与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但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实效,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2)预设生成不平衡

有的课堂预设味过重,制约了新资源的生成;有的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生生、师生互动程度、互动质量不高。虽然花费了宝贵的时间,但互动出来的东西缺乏思想、创意、新观念、新问题。

3)回应反馈不到位

互动的学习形式、弹性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动态生成资源更丰富多元了,而教师组织教学、回应反馈的能力却跟不上课堂教学即时动态的发展。教师对孩子回答的判断和提优、比较、组合的能力不够。对学生回答的差异缺乏敏感,学生回答中角度的差异、细节的差异、深度的差异……不能及时捕捉、正确判断,回应缺乏推进性。

为了在课程改革的研究路上迈出踏踏实实的第二步,真正实现“新基础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真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叶澜教授提出的“五实”,本年度数学组将在按计划实施部门三年工作方案的同时推出“有效引发与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打造有效课堂”的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打造有效数学课堂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引领下,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将有效教学思想渗透到每一天、每节课、每一个教学行为之中。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常态课的深入研究,形成一些能体现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数学学科“精品课”系列。

2.成就特色数学教师

通过活动,在数学组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数学学科特色教师,打造出真实、扎实、大气、灵气的智慧型数学教师队伍。今年力争增加市级教坛新秀1名(朱雪峰),教学能手1名(唐琴珠)。其余教师要在原来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努力,骨干教师(蒋旭英、汪水清、王珏、潘慧黎、毛修丽、眭习风),学科带头人(孙敏、高静、袁雪风),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张林、夏冬芸、马美南)。

3.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使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双基,还对数学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思考问题,建立数学的思维方式,善用数学的语言系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实施措施:

1.理论学习

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相关

理论和文章,反复解读《“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设计评价表》《“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评价表》《“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反思评价表》,指导和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向教师推荐教育报刊上的有关课改的文章,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为教师们研讨提供共同的话题。

2.课堂实践

以备课组为单位,立足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打造有效课堂,成就特色教师,解决实存问题。

活动步骤:

1)各备课组自定教学内容,组织“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评课议课——推荐课例——教学重建——”的系列活动,向学科教研组推荐1节备课组特色课。

2)教研组组织“课堂实践——评课议课——推荐课例——教学重建——”的系列活动,向学校推荐2节数学学科特色课。

3)参加学校“‘新基础教育’课例”评比活动。

4)备课组推出特色系列课。

5)教研组推出特色系列课。

3.智慧分享

通过“读书心得交流” “精彩一刻赏析”“主题研究汇报”等活动,为教师创设理论与实践互动对话的空间,提供分享教育智慧的舞台。

时间安排:

2005.09调查分析,完成《数学学科“打造有效数学课堂”专题研究方案》。

2005.10制定实施计划,确定操作步骤,落实具体要求。

2005.11实施阶段,数学备课组层面活动。

2005.12实施阶段,数学学科组层面活动。

2006.02实施阶段,参加学校层面的评比活动。

2006.03 总结阶段,围绕“有效”“特色”“成长”总结活动经验,分析问题成因,提出改进设想,写出活动总结。

2006.04 交流阶段,参加学校组织的成果交流会。

2006.05推广阶段,数学备课组层面活动。

2006.06 推广阶段,数学学科组层面活动。

附:11月份各备课组活动安排表

11月份各备课组活动安排表

时间(上午第3节)

负责人

研究小组

研究课题

活动地点

1124

周四

袁雪风

一年级

《统计》

前三楼多功能教室

1130

周三

蒋旭英

122

周五

毛修丽

1121

周一

马美南

二年级

《统计》

1128

周一

路叶娜

121

周四

彭小娟

1123

周三

高静

三年级

《认识分数》

三(2)班

1125

周五

王珏

三(3)班

1129

周二

潘慧黎

三(4)班

1116

周三

夏冬芸

四年级

《可能性》

四(2)班

1117

周四

眭习风

四(4)班

1118

周五

朱雪峰

四(5)班

待定

待定

张林

《统计》

待定

1111

周五

五年级

《用计算器计算》

前三楼多功能教室

1114

周一

丁小丽

1115

周二

汪水清

1122

周二

谢忠恕

六年级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六(1)班

1124

周四

唐琴珠

六(3)班

1128

周一

陆丽华

六(4)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