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动态生成研究>>研究方案>>方案总结>>文章内容
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06-05-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马美南


课题名 小 学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中

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研究


课题主持人: 马美南 张林


所在单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申报日 20049


拟结题时间: 20079

常州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马美南

性别

民族

汉族

出生

年月

197211

行政职务

数学学科主任

专业技术职称

小学高

级教师

研究专长

小学数学教学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

13961223395

通讯地址

常州市翠竹新村11号

邮政编码

213026

电子信箱

mameinan@{域名已经过期}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不含主持人)

姓名

专业技

术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副组长,主持课题日常工作

潘慧黎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蒋旭英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彭小娟

小一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夏冬芸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袁雪风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毛修丽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唐琴珠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朱雪峰

小一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汪水清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眭习风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丁小莉

小高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路叶娜

小二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谢丹

小二

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

负责本年级资料搜集、分析

课题主持人(2003年10月前)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项目来源

课题名称

批准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完成情况

校“九五”省级立项课题子课

校“十五”

省级立项课题子课

《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研究》

《关于在学科教学中开发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研究》

1996.9.1

2001.9.1

课题主持人

课题主持人

已结题,研究论文发表《常州基础教育》

已结题,相关论文获全国二

等奖、省一二等奖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论文或著作名称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日期

《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教材组

织教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小学

数学教材教学实践与研究》

1999年1月第

1版

《浅谈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

《常州基础教育》

1998年第3期

《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

的桥梁》

叶澜教授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

2004年5月第

1版

《为学生真正架起“书本—生

活”的桥梁》

江苏教育出版社《课程与教学》

2004年第1期

《奏响课堂灵活与调控的协

奏曲》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教育参考》

2001年第12

《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焕发学

生的生命活力》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丛书》

2004年4月第

一版

《上课,也要投学生所好》

《读学生心里的话》

教案《认识人民币(一)》

教案《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

乘法》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4、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限2500字内,可附页)

一、关于选题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重视对课程资源建设问题的认识,并且已经有了专题性总结和论文、论著,但是,大家对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的引发和利用问题,一直没有相应的实证性研究。“满堂灌”“满堂练”、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有的课上,即使有师生互动,也是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缺乏实质意义上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在有的课上,教师不能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不能有效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我校在1999年有幸参与了华师大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的推广性研究,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师观、学生观、课堂教学观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一定的实践。使我校所有老师在新课改之前就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叶教授的新基础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新基础教育”的 “课堂教学过程观”、“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于实施等方面作了发展性研究。如教材的处理重组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实践与已有知识储备);教学内容注重弹性化设计;课堂教学中注重互动情境的创设;活动中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后更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重建等等。这些研究不仅在培养学生情、智、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时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情、智、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也体现了“新基础”教育“真实的生命成长”的追求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也形成了我们的一些经验做法,如:捕捉新问题、关注新创意;以点带面——让个人的精彩大家共享;点石成金——让美丽的错误展现精彩;顺水推舟——让异样的声音精彩悦耳等等。但是,这些研究都是是点状的。实践中我们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与困惑。如:面对学生各种问题和意见,教师预设不足怎么办?如何开发练习课、复习课等常见课型的动态生成资源?特别是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互动的学习形式、弹性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动态生成资源更丰富多元了,而教师组织教学、回应反馈的能力却跟不上课堂教学即时动态的发展。

所以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在后五年的研究中,在常州教研室专家的带领下,继续进行系统规范的研究。

二、 研究目的

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研究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热点、亮点问题,我们把

作为研究方向,试图通过引导教师改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研究内容

1、对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结构、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动态资源的引发,作相应的方法研究。

教学内容上,注重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进行多元的动态资源生成点的预设,

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作用,注重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搜索。研究怎样引发不同课型结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不同教学内容(计算课、概念课、几何形体课)的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探索促进动态生成资源生成的途径。

2、对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与反馈策略的研究

对动态生成资源作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体系、方法过程技能等诸多方面加以有效的分类研究;对诸多生成资源作及时的检索、回应反馈,如何在筛选、运用深度广度方面做出相应的实践研究,并能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为广大教师广泛应用。

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资料法:运用这一方法搜集,筛选与本课题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找到新的生长点,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运用。

2、案例研究法: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课题研究思想的实践,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客观、深入的考查和分析,既为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有力的的第一手材料,又不断完善形成创新型课堂教学的策略体系。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二、第三阶段运用。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研究成员对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进行回溯性的研究,针对研究中的成功体验及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的服务。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四阶段运用。

当然,这三种方法在四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是各有侧重、交叉渗透的。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反映课题研究的效率与效益。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特定的环境中

不断对话、交流而形成的,是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材。要不断地形成这种资源,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要具有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要对学生有恰当的期待和关爱,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要确立正确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等等。

四、研究价值

探究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结构性因素以及其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对动态生成的资源进行提炼和加工,提出减少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劳动和无效劳动的具体措施。通过探究动态生成资源中的非智力性资源,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探究动态生成资源中的智力资源,使学生个体获得可持续发展。

通过探究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和利用,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新课堂教学(过程、价值)观的理论认识,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的引发与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专业成长。

五、研究基础

已有相关成果:

叶澜教授的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价值)观,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要求,提出了“动态生成性”,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作了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 “空间” “工具” “提问权”和“评议权”等。

主要参考文献:

本研究主要以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相关理论作为的理论支撑及研究方法的指导。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等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足够的信心。

1. 有常州市教研室、校长室、教科室等的指导,能保证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方

法的先进性、可行性、科学性、高效性。

2. 课题组成员由本校数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组成。

组员科研意识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数学学科教学功底扎实,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能保证研究过程的实效性、真实性。

近几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学校领导的关注和市教研室专家、华师大专家的引领下,同心协力,奋发向上,使数学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今后几年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教师以“新基础教育”实验和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以个人研究课题为重点,发挥备课小组的作用,建立了浓厚的“边学边尝试,边教边总结”的实验氛围。每人每年都有研究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或比赛中获奖。

下面为我们几位课题组成员已经完成研究的课题。

珏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开展小课题的研究》

静 《关于“生活数学”的研究》

袁雪风 《关于如何在数学学科中加强“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沟通的研究》

3.课题组成员将在课题组负责人的带领下,每两周开展一次研究活动,建立理论学习、培训制度和实验工作跟踪、检查、汇报制度。

4.学校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相应的现代化设备,能够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立项准备阶段

2004.9-2004.10)

讨论制定课题

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

运行调整阶段

2004.11-2005.1)

围绕不同课型结构的课上研究课、集体评

课反思

案例、课例评析 ;

课堂实况资料若干

发展深入阶段

2005.2-2007.1)

围绕不同教学结构的课上研究课、集体评

课反思

案例、课例评析 ;

课堂实况资料若干

总结反思阶段

2007.2-2007.9)

回顾反思、整理资料

提炼总结

有质量相关研究

论文2篇左右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研究论文2篇左右

研究报告1篇

在省市获奖或发表

在省市获奖或发表

课题组成员

马美南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07年9月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及课题或常州市及评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