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科研动态>>活动通知>>文章内容
南 京 听 课 有 感
发布时间:2006-04-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旭峰

200648日,星期六,这个校园里本该非常寂静的日子,今日却显得异常热闹,只见南京审计学院体育馆里人头攒动。是在举行什么赛事吗?对,这是一场特殊的赛事。“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在这里正式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一线教师挤挤一堂,这里摒弃了繁华都市的喧嚣,充斥着思维的灵动与碰撞,引领着生命的体验与成长。

赛课教师拉开阵势,一展风采。有的婉约细腻,带领学生在文本的感情世界里尽情遨游;有的激情四射,引发孩子头脑中一场场思维风暴;有的潇洒幽默,引领孩子品味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们的课堂告诉我们老师对文本要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感悟,要正确把握文章主旨,但不能因循守旧;他们的课堂告诉我们要有清醒的课程意识,教学中要直面学生,直面语言文字,扎扎实实地引导孩子学文,让他们有真真切切地提高。对于与会的每一位听课老师,这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

当然,这次赛事的举办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切磋武艺,确切地说这更是一次研讨,一次思想的洗礼。课堂教学的呈现,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一.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使课堂40分钟无浪费,成为“低耗高能”。

1.教师要以恰当的指导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退出教学这一舞台,成为“冷眼旁观者”。从指导这一层面上讲,教师也是课堂的主体,关键在于指导要恰当。纵观这次赛事及我们平时的课堂,都存在以下偏差:A,教师指导指向性偏差。教师硬把自己的错误观点套在学生头上,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呢?探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以及补充“休鱼期”的材料都把学生的讨论引向“为了不影响鱼儿的繁殖”,而偏离了主题“遵守社会公德”。很显然,教师的指导指向性偏差把学生引到了歧路上。B,教师指向不明确。在苏教版的语文课堂上,老师都重视了朗读训练,但有时多次的朗读却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指导的层次性。C,教师放弃或过度指导。

2.在课堂中要始终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每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落足于孩子的真实需要,唯一的检测标准就是学生学前与学后在认知水平、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无发生变化,即这堂课孩子有无收获。如果有,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二.阅读设计的几个弱化。

1.零碎化。这种状况尤其体现在高年级的课堂上。需要理解词句,但绝不是抛开文本,对词句进行敲敲打打。教师应正确地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强篇章意识,在整体框架下理解字词。

2.平庸化。教学设计停留在“我想、我说”,缺乏创新、亮点。

3.肤浅化。问题缺乏思维深度,对某些关键词句的理解、挖掘还要深入。

4.单一化。听说读写的训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尤其是写。低年段要落实写字,而高年段则要落实写话训练。

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对我们今后的研究与努力指明了方向:

1.深刻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把握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学情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真正的本领。作为教师,要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去看文本,应从孩子的角度去看。

2.研究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课堂上要既动口,又动手。

3.注重读书能力的培养。明确读的能力有五项:朗读、诵读、默读、略读和浏览。既要有书声朗朗,更要有静静地读、深入到文字背后的读。在朗读的指导上,除了音韵的强弱、轻重之分外,更要引导学生注意标点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到节奏、韵律等因素。

4.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对词句的理解,我们在研读新课标时要注意这样几个词语:理解、推敲、揣摩、体会。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教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除了常规的联系上下文外还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工具书、借助图画读文等等。

最后,我想说听课的机会是有限的,但学习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