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他的样子,我不禁想到去年初冬的一个晚上。
那天吃中午饭时,我和白老师聊着聊着就说到了他。他生活在一个很特殊的环境,从小是在多病的外公外婆身边长大,当别的小朋友尽情地在妈妈的怀里撒娇的时候,妈妈却误入歧途,他因而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母爱。老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吃饱,健康地长大,疏忽了对孩子思想上的教育。进了小学,孩子的劣性全暴露出来了,今天跟你打架,明天又骂哭了他,谁都不愿和他同桌。学习上更是懒惰,上课自说自话,招惹周围的同学,等到要做作业了,头伸得比长颈鹿还长。我们身后从此就多了一条尾巴,到东到西都拖着他。
今天的天气有点冷,我们已经穿上了小棉袄,他还是穿着夹克衫。问他冷吗,他只摇头。白老师说孩子的外婆生病了,没人管。看着他的样子,我不禁难过地叹息,好事的我便主动邀请孩子上我家做客。儿子听了我添油加醋的讲述,也很乐意地让我当一回他的妈,自己当一回哥哥。一到家,便跑去告诉爸爸和外婆,并要求多烧些好菜,还拿来棉背心给他穿上。孩子毕竟是孩子,一会儿畏缩的神态就没有了,和儿子玩在了一起。吃饭时,大家不停地给他夹菜,关心可能感动了他,眼睛有点红了。没有了戒备,孩子讲起了自己曾经从楼上往下跳的“壮举”。可怜孩子的同时,我们的心情都变得沉甸甸的,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怎样呢?我就笑着问:“你将来想做一个怎样的人?”孩子茫然地摇摇头。“要做一个好人!”“你知道怎样的人是好人?”孩子还是摇摇头。我拉着他他坐在我的身边,耐心地作了一番教育,妈妈和儿子也不时插上几句。最后问他知道了吗,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知道这样简单的说教起的作用不会大,孩子的将来谁也无法预料,我只是希望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有“好人”的概念,知道“好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以及如何与人相处。时间不早了,该送他回家了。妈妈和儿子在他的所有口袋里都塞满了香桔,并装了一袋零食给他。在路上,一直没多话的老公问他你将来想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做个好人!”听着我们俩笑了。一路谈着到了楼底下,我们让他自己上去,孩子是一边跑一边欢叫着:“外婆,我回来了!”第二天,他外婆告诉我,他兴奋了好长时间,很晚才睡着,告诉外婆想到我家去住了,他长大要做个好人。 从此,“要做个好人”变成了我对付他的一件法宝,我也时刻提醒着他“要做个好人”。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若齐曾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我们每个老师都以一种母亲般的心态去理解开导我们的学生,打开孩子的心扉,架起师生间的桥梁,那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朝着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