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美南同志自从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她就确立了“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志向。在十几年教育教学实践中,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并且把所学与实际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大胆开拓创新,努力使自己走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新、活、实的课堂教学特色。2004年在常州市、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均获一等奖。1996年、1997年、2000
年、2002年、2004年先后五次获常州市教委嘉奖,2004年获常州市课程改革先进教师称号、2005年受市教育局表彰、获常州市“绿叶支教先进”的称号并评为校“突出贡献奖”。2001年评为常州市中小学第四批数学专业骨干教师,2004年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第六批数学学科带头人。有近二十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发表或获奖。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她的工作中,学生始终是第一位的,她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大朋友,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自身生命价值的全部体现,一切工作的着眼点都落在学生的发展上,她坚定不移地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我最大的财富。”
为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她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源头活水”,她坚持学习政治,关心国内外大事,为的是使自己的思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的是使她的学生成为一个有头脑的现代人,2004年6月,她被党组织列为发展对象;她坚持学习教育理论,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的是使自己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的是使她的学生成为适应和创造未来的人才;她坚持学习各类知识,为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为的是使她的学生成为“博学”的人。她坚持学习,成为一个学习化的个体,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为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她对学生充满着“爱”,用博大的胸怀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使她的学生懂得爱,会爱也会奉献爱;能爱自己,更能爱他人、爱大自然、爱社会。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她尽力发掘着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相互交流。她为学生的奇思妙想喝彩,为学生在课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感到自豪;课余,和学生一起玩耍嬉戏,一起畅想未来。她为学生的远大志向加油鼓励;为学生对美好未来的遐想插上奋飞的羽翼。于是,她和学生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每个学生都成了她教育中开发的丰富资源,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长都让她如数家珍,都让她感到快乐无比,财富无穷。1993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实践活动”优秀辅导者。
二、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
从选择当小学教师的那一天起,她就立下了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的志向。她踏踏实实,不图名利,不张扬,朝着自己认准的目标奋力冲击。
她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先后上了近百节研究课、观摩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多次参加常州市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在今年5月份常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又以较大的优势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时,她作为常州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研究核心小组成员,身先士卒,敢为人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成为课改路上的弄潮儿。在教研室盛宝良老师的带领下,她在小学数学学科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反思,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以身试教”,先后多次为“江苏省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常州市数学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班”、“常州市钟楼区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研讨课,课堂教学得到专家、同行、学生和家长等一致好评,被许多学校学习效仿。在国家级课题“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中,先后6次向叶澜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上研究课,获得了叶澜教授的高度评价。
在实践中,她屏弃陈旧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她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炼自己的教育智慧,焕发自己的创造力。她给自己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三、五”,即“一个理念”:相信每一位学生内在的潜能,给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份自信与成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三个激活”:激活思维、激活语言、激活方法。“五个性”: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传递信息的层次性、布置作业的选择性、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她坚信,教师只有转化自身的教学行为,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学生,才能真正建立积极、有效、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奏响课堂灵活与调控的协奏曲》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教育参考》。
她认为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为此,她主持了《关于在学科教学中开发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研究》课题。她主张积极开发学生外在客观资源,如:社会资源、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等;积极开发学生内在资源,如:学生基础性资源、差异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情感性资源等等。这一课题具有较
强的现实针对性,研究论文《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获2002年全国“第十届小学数学年会”论文二等奖。为克服教材单一、陈旧的弊端,她积极开发教材资源。课前,师生主动地、多渠道地获取资料,课中灵活地多层面地利用资料,课后创造性、多角度地拓展资料。教学中,她积极参与教材的二度开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地对教材重组、综合。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实现教材内容的再确立;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实现教材进度的再把握。研究论文《让数学教材成为学生的学材》获2003年常州市“青数会”论文一等奖。
她认为小学数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应该向课外延伸,她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进行了“数学与生活沟通”的研究,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主题作业,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围绕主题进行研究,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选择形式完成作业。她认为要将数学学习真正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关注儿童关心的是什么,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即用一种整体的、浸入儿童生活的视野去充分关注儿童整个生活的精神的和科学的世界,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尽可能地将数学学习纳入到他们的生活背景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她研究指出了当今小学课堂教学中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四种偏差现象:有“形”无“实”、喧“宾”夺“主”、以“繁”代“简”、 以“假”乱“真”。并根据实践提出了一套有效的策略:课前——走进生活,体验数学;课中——结合生活,学习数学;课后——深入生活,运用数学。近万字的研究论文《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在200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二等奖。2004年1月发表于省级刊物《课程与教学》,2004年5月又被编入叶澜教授主编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
她先后参与了1个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和4个校级课题的研究。研究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近20篇论文在各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其中全国二等奖一次;江苏省一等奖2次、二等奖5次,三等奖1次;常州市一等奖7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并且有10余篇论文、案例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或在会议上交流。
三、一花引来百花开
2001年,她被评为“常州市骨干教师”,2002年,被推上了数学学科主任的岗位,今年,又被评为“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照理,正是需要别人帮、需要别人扶的时候,但在常州二实小这样一个年轻的学校,她却成了一名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她的肩上。和青年教师一起上公开课,和他们一起分析教材,设计教案,研究学生;和青年教师一起写论文,和他们一起定题目,列提纲,推荐参考书;和青年教师一起搞课题研究,和他们一起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她坚持深入教师的课堂听课,坚持自己的课堂永远对青年教师开放。她深谙身体力行在培养青年教师上的重要性,去听、评青年教师的课,她事先一定要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想好自己如何上好这一课,必要时,她还亲自上给教师看。因为她知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会春满园。所以,凡是要求青年教师做到的,她总是尽力先做到。她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工作作风使二实小数学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她的悉心帮助和引领下,数学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较快,多名教师在市级数学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好成绩,还有多名教师被评为常州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年轻的数学组也在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常州市“青年文明号”。
马美南同志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敢做时代的弄潮儿,新课程的领头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