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文明执教>>文章内容
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发布时间:2005-1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一年级
如何在家庭中创造一个教育孩子的优良环境?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这是我们始终在研究探索和努力实践的问题。我们感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等,将在这个时期塑造和形成。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培养
  从孩子一开始上学,我们就注意逐步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让他们明白,读书、做作业都是为了学知识,将来能够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我们反复给孩子讲,学习是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不要以为是"给家长念书",自己读书、做作业是被迫无奈的;也不要以为上学了,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其他事都可以不管了,养尊处优,丧失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我们这样强调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1.不陪同孩子学习
  在他们看书做作业时,我们做自己的事,不在旁边监视,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我们认为家庭要有学习的氛围,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比如说,父母亲热爱学习,善于钻研,平时爱看书,参加业余学习,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这对于孩子都会产生好的影响。但是一个家庭的活动不能完全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家里其他人员的活动,只要不直接干扰和影响孩子的学习即可。不必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其他人都要放下手中的事来陪读,有意烘托学习气氛,或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或者在孩子学习时,坐在孩子边上看书,名曰一起学习,实际是监督孩子,这些做法,只能带来副作用,使孩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2.不检查孩子作业的对错
  让他们对自己的作业负责,在做完作业后养成自己检查的习惯,即使作业做错了,最好是让老师直接了解真实的情况。
3.不具体辅导孩子的功课
  让他们养成上课时专心听讲的习惯,如果有没听懂和没学会的知识,应当鼓励他们去问老师。
  为了使孩子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以轻松愉快的情绪对待学习,在孩子的上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两个问题:一是防止机械式被动学习;二是防止惩罚式学习。
(二)智力的开发
  据专家研究,孩子在7到8岁时,是大脑额叶发展的加速期,智力上有一次快速的发展,也是注意力、意志力培养的最佳时期。
  对于所有在学校学习的孩子,课堂学习的时间是相同的,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也是相同的。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实现学习上的超越,仅仅把握住这段时空和水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大家共有的"、"与众人相同的"之外去寻求突破。
  我们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重点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遵守作息时间等。
  在孩子上二年级时,重点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开始让孩子预习功课,阅读课外书籍,启发孩子学习的思路,养成思考的习惯。
  在孩子上三年级时,让孩子学习超出规定范围的内容,如奥林匹克数学的学习等,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数学比赛和竞赛。
  在孩子上四年级时,让孩子超前学习,鼓励他们自学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的课程,提前掌握知识。
  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要让考试束缚孩子的学习,不要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取决于家长对待考试分数,对待学习排名的态度。
(三)能力的培养
  对7~10岁的小学生来说,培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从一般意义说,能力比学识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再多,如果没有能力去发挥和应用,那么,知识就是死的。如果孩子能力强,就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去学习,去创造,去适应性环境对他的要求,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对孩子要培养哪些能力呢?
1.自学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由于孩子年幼,在开始的学习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承受力还比较脆弱,让他们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要让孩子对已经在学习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充满信心,鼓励孩子去战胜困难。让孩子建立一个信念,只要认真学习,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要努力钻研,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那么孩子的自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自信心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中培养起来的。对自信心的培养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多激励,多鼓励,使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自我感觉良好,始终处于"我能行"的良好情绪中;二是让孩子通过努力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和信心。
(2)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自学方法,决定了自学的效果,这在孩子刚开始自学时尤其重要。通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享受到自学成果带来的快乐,启发自学的兴趣,主动去学习,快乐地学习。
  在具体培养上,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2.注意力的培养
  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在学习上最大的变化是,幼儿园是以玩为主,在玩中学,而小学是以学为主。一些孩子对这种转变显然不够适应,他们上课不注意听讲,集中注意力时间很短,经常做小动作,学习时经常感到很疲倦,无精打采,提不起兴趣来,下了课则很兴奋。这种孩子自控力差,经常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显得十分幼稚。家长通常怀疑这样的孩子有多动症,有时纠正起来十分困难。
  由于孩子年龄小,做事时不容易集中精力,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也表现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因此,家长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上,去培养孩子注意力。我们在平时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经常对孩子进行注意力的训练。让孩子参加一些需要有耐心和需要集中精力的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下棋、画画、制作航模、船模,或者玩有竞赛性质的游戏。
  二是要求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让孩子做完,不要半途而废。交给孩子做的事,一定让他做完,不要嫌他做的不好,嫌他做的太慢,而不让他做完。家长对孩子做的事,一定要有耐心,可以给孩子指导,但不要取代孩子。
  三是为孩子创造安静、简朴的学习环境。孩子上学后,有条件的话,在家里最好给他们安排一个独立的、安静的学习场所,而且这个学习的环境应当尽可能地简朴,远离玩具和其他可能影响学习的物品。孩子的学习用品,也要尽可能地简朴,防止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自理能力的培养
  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很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身。在孩子刚开始上学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学知识更为重要。
(1)上课专心听讲
(2)课后及时完成作业
(3)读书和做作业要认真
(4)学习用品要自己收拾好
(5)遵守学习秩序和纪律
(四)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
 1.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
  我们认为家长尽量不要去辅导孩子的学习,尤其是正常的课程,应当让孩子按照教学大纲,按照学校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因为家长往往不是老师,不懂得教学的规律,更没有教学的经验,如果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辅导,容易辅导错了,辅导偏了,也容易形成与学校教学的矛盾,使孩子无所适从;还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思想,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不钻研。小学的课程简单,家长也许能辅导几下,但以后孩子学的知识深了、面宽了,还依赖家长辅导,家长已经力不从心了,无法辅导了。如果孩子养成依赖习惯了,会影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如果家长感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有问题,或者感到老师的教学有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沟通。因为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要照顾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往往发现得比较晚,有时也照顾不过来。此时,家长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十分重要。及时沟通,能取得老师对孩子的关注,迅速纠正存在的问题。
2.如何解决孩子学习粗心的问题
  孩子学习粗心的问题是家长反映比较多的问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但学习成绩不够好,不是不会,而是孩子太粗心了。粗心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孩子学习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问题。粗心的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有所改观。但是家长最好从孩子小时候就抓,因为孩子粗心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对学习信心产生影响,而且孩子小的时候纠正比较容易一些。
4.如何对待孩子的考试
  考试是每一个学生上学期间一项经常性的学习活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还有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家长既不要对孩子的考试漫不经心,也不要向孩子慷慨许诺,以考试成绩来给予孩子物质奖励。不要干扰孩子考试前的复习,一次又一次叮咛孩子,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正确的做法是,在考试前,家长对孩子提供心理帮助,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心态,发挥应有的水平。当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时,千万不要把他们捧上天,无节制地表扬和奖励。当孩子取得不好成绩时,也不要把他们踩地下,过多的批评,甚至责骂。
  我们让孩子以平常心态对待考试,让他们把考试看做是平常的例行检查。我们认为,要想让孩子轻松上阵,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考试成绩的态度。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出好成绩,但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凭自己的愿望给孩子施加压力。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在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低调处理,适当鼓励,但又指出不足,防止孩子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表扬孩子尽了努力,与他们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鼓励他们下次考好,不让他们丧失信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