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教师提供这样一次机会与大家再次相聚,也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使得我们能通过今天心与心的交流,进一步增进相互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携手努力。
在上次的家长会上我们就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了专门的探讨。今天我还想再花一点时间谈一谈。
计算是数学学习最基础的知识,从一年级学习口算10以内、20以内、百以内的加减法以及1—6的表内乘法———这学期笔算百以内的加减法、7—9的表内乘法和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用笔算表内乘除法———再到下学期学习千以内的加减法和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可以感受到计算学习就象爬台阶、滚雪球一样,计算难度越来越大。基础的牢固与否则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尤其在本学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还有用1—6的乘法口诀求积求商后,学生之间计算能力的差异日渐拉开了距离。究其原因,不出两种情况,一是口算方法没有很好掌握,对数字不敏感,不能迅速判断进位还是退位,笔算中不进位、不退位的错误经常发生。这类学生今后还需要在方法技巧上下工夫。二是20以内的加减法不过关,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学习加减法计算时,就因畏难情绪而缺少练习,口算测试勉强过关,这学期计算要求高了,速度和正确率就更加上不去。十位是几判断正确了,但个位计算几加几是十几、十几减几时就会出错。我想这部分学生现在加油追赶还来得及,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收集作业中的计算错误,那我有意收集了这次考卷中出现的计算错误,发现问题集中在12-6、6+7、7+8、3+8、5/5、6/3、18/3这样几题。我们有针对性地把这些容易错的计算题多练习练习,相信一定会有帮助。
今天开始,孩子又进入了第二阶段的乘除法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乘除法的含义已经基本掌握,所以即使老师不教,他们通过自学也能自己编出7、8、9的乘法口诀。但是数目的增加会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比较大的困难,想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等还会混淆。学生往往在这个时候产生消极情绪,但我们知道乘法口诀是今后学习一切乘法除法的基础,必须达到脱口而出的水平。这样到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甚至今后更大数目的乘除法时,就能得心应手了。所以我先和大家打个招呼,下阶段我们一起给孩子把好口诀关,希望在学期末每分钟能口算20题乘除法。为今后学习夯实基础。
当然数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我们更应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如果说语文重视的是积累,英语重视的是阅读,那数学则更注重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翻开孩子的考卷,细细品味他们错误背后的潜藏着的东西,我们能发现他们数学思维方面存在着的种种问题。我归纳为以下五类,思维无序不是有序、思维点状而没有呈现结构状、思维粗疏而不严密、思维呆板而不灵活、思维表浅而不深刻。有些孩子面对考卷提供的多种信息,象解决问题2、3两题,不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并采用恰当的策略解答问题;有的孩子面对复杂的问题,如发展训练题,不能静下心来作全面深刻的分析推理,不管正确与否,匆匆下笔。我想,如果你用“太粗心了”、“题目很简单,不该犯这样的错误”、“怎么总是考不到100分呢”等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孩子的学习,处理问题的线条可能太粗了,我们可以坐下来先听一听孩子在写下答案的时候是怎样思考的,让他们的思维过程真实地展示暴露出来,我们才能把握他们数学思维中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在上次的家长会上我曾提出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还必须靠平时生活的积累,因为数学就来自生活,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才会如鱼得水,才有生命力,在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梳理和概括。象这次考卷中填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1、2、3题都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一些孩子缺乏生活经验、生活中也不善于观察思考,因此在答题中就会出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茶杯高约12米;学校跑道约长60厘米;98厘米大于1米;9米小于10厘米;一条路已经走了65米,再走25米就到学校,这条路才40米;30元钱买5元一包的巧克力能买25包等。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学习从前、后、左、右等位置观察物体,学习认识东、南、西、北方向,这些都与生活紧密相关。我想,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亲近大自然,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交流所看、所思、所得,知识的获得将会随意、自然,知识的掌握将会印象深刻,思维的培养也会水到渠成。
最后我想和大家谈谈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面前和惯性面前,会在我们不经意间慢慢养成。考试中数错气球的个数、漏写得数、漏看要求、笔算不用直尺、解决问题中该笔算的却执意口算的同学有的就是。还有在平时的课堂上,忘带这忘带那,有些孩子的数学随堂本开学时掉在家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我让他带了半个学期也没有出现,听算时、作业时就在书上到处乱画或者靠同学的支援,今天你借他一页,明天我借他一张,他们是得过且过,不急不燥。另外,作业后检查反思的习惯、单元结束后复习整理的习惯,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有的家长一定还有更好的做法,希望家长能提出意见,我们共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