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整个思路说不清楚
吴亚萍:你在设计意图上,避免套用模式、思维定势。你在课堂上是如何体现的?如何跳出来,不管你怎么乘都没错,都能得到这样一个答案,这样是不是导致了学生的一个思维定势呢?我们怎样防止学生产生这样的思维定势?怎样打破这个定势?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怎样让学生感知这样一个整体的存在?
马:可能这样的感知在第一次教这样的题目时就应该有。
夏:《策略》:
表格、画图、枚举、还原、假设、转化
通过逐步深化,让学生通过列表,内化成自己的一种需要。学生有的画线段图,……已经初步有了这样的意识,我认为没有对每种方法的优劣进行评价。
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逆向验证,促进学生进行反思。
(指向性比较分散,于是改成了54元)
学生要认识到笔记本的单价是不变的。
捐献图书的问题——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自己提出问题,并整理信息和解答。
设计成开放题,根据需要选择器材,应用解题策略,再次体会策略的重要性。
学生列表的需求一开始不强烈,只是要学习一种方法。
吴:好,提了一个好的问题。
1、有没有列表的需求?
2、什么时候要列表?
你给了学生“暗示”,这里要画表了!
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时候要用到列表的方法?
张:(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这时需求可能比较强烈)
马:怎样来思考这个整体?
在第一堂起始课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有一个感知。在2下的时候就应该有一个感悟,到现在才感知晚了一些。把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做了一个梳理,策略问题是怎样的,目标体系是怎样的。(夏老师的是一堂其始课)
策略是老师给的,而不是学生的需求。
吴:好象拔的太高了,其实就是一个方法。方法有很多的,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才涉及到策略的问题。
孙:这一类的问题都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
吴:高——连乘
我觉得 象这样进行教学,是教材的编排,我们有被绑住的感觉,后面总是要有一个实际的解决就是要连乘一下。如果以往的练习量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的练习量是控制在那里的。我们不能一味的练,所以就寄托在课堂的体味上。我例题讲完之后要练习强化。
我感觉到例题没有变,练习少了。多下的时间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就是在等待,等他们练着说说(只有高老师有这样的耐心等待)如果我们没有太多的改变的话,只是一味的等待,那么就没有效用性,还不如 多做几个题目,效果还好一点。——时间浪费了,怎样在利用时间上来做文章。(红的指导书)
在推广发展性阶段,还要关注如何改善。两步计算应用题改变是非常多的,两个相加,几倍……就变成两步计算的题。学生很被动。他永远是在老师的题目,书上的题目,考试出现的题目,已经变好的题目中练习,他没有体验题目是怎样变化的过程。学生要学会审题,这个取决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怎样体会一步到两步的变化。让学生知道题目转变的来龙去脉。既把它的长处用好,多了表现形式(图、信息、隐藏的)但是原来的结构不能失去。我追求的是在这个变化中,怎样体现转变的过程。比如54*12,我们可以把12进行转变,可以是两个数的积,两个数的商,也可以是和、差,这就变成了两步计算——一个数与积的积,一个数与商的积,……这就是第一教时的整体感悟,让学生体会怎么变。
如:1年级100人,2年级200人。
把简单变复杂,前提是:可以考别人。变是有依据的,要根据数量关系来变。在学生点状的变化基础上,提炼出变化的基本结构。
“你们是不是想尝试来变一变?”变换情境,变换条件(1个或2个)“你自己尝试起变化一个量,也可以两个量同时变。”放——收。无论我们怎样变,都是两个数量相加的和。
比如今天的例题乒乓球,思路放开之后,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收上来之后的总结:不外乎几个数量关系。
第一步是点状的变,再让学生把全部的变都交流出来;第二次追求有结构的变;
第三次变:同桌你做我的变,我做你的变。让学生整体感悟变的全部种类。
第二课时,让学生体会这个变是怎样的变,是怎样变过来的。把书上的题目放在一起,学生做题。
夏——策略
跟上海教材有很大的不一样,上海教材叫做方法,还不能叫做策略。
讲到方法涉及4个问题
1、需求;2、怎样列表;3、什么时候列表; 4、能不能把表画在脑子里?
表格在脑子里,信息梳理清楚,这是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要列表格,但是怎样列,怎样填,学生还是被动的。
1、需求问题
(枚举:类型问题,还有在枚举时,怎样找反例。)
放下去之后,捕捉意识很强,线段的,画图的,画图的不同表现方式,这是老师缺乏一个比较,500本呢?800呢?画图是有局限性的。
我觉得我们的资源至少已经捕捉出来了,就缺乏比较。你现在是一个一个过,同时呈现出来时一定要比较。老师要变化情境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变。首先老师要有变的意识。
2、怎样列表
你要进一步表现它的好,你已经从数量上体现了,还要从数量关系上来体现。两次以后就要引导学生来提炼。表格里面的信息一定要完整,不能要求什么就罗列什么,你既然是梳理信息,就要把原来的信息都放进去,然后再来选择。
这里的数量种类是什么呢?小红,小军,小华,后面是第一组,第二组……这就是种类。
表格涉及到横的和纵的,两个表比较之后就知道份数、每份数、总数的关系。
每份的单价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归一。既然是列表的话,3个数量关系都要列出来,完整的数量关系在表格里很好的体现出来,这叫梳理信息,而不是列表方法。
3、什么时候列表
也要比较,有的时候很简单,不需要列表。老师要交代。你在下课的时候要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在做什么题目的时候要列表”
4、能不能把表格画在脑子里。——(摘录条件)
学会根据这个问题,几个信息一写,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是最高境界。这个可以跟复习课结合起来。有项目才有表格。
这节课如果要重建的话:在第一个放的时候这些资源还是要利用起来,收起来后,老师要比较,如果老师改了数据之后呢?学生一比较就很清楚了。
表格之中包含哪些项目呢?哪些要素呢?用项目更好。
这是随着问题变化而变化的。学生的回答肯定是点状的。3个人在买东西的时候射击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呢?单价,数量,总价。帮助学生完善提炼出名称,这样学生的项目就有了。填进去之后,就可以求出问题了。我们始终围绕的是问题,我追求的是始终围绕方法。把表格画大一点,让学生自己去填。我觉得名称(份数,每份数,数量)一定要讲,这就是上位概念,要抽象。
小孩子不要去记,几个题目一用下来就知道了,而且叙述时也方便。
收上来之后就要交流,怎样更好,第二次“收”建立在怎样设计表格上面。学生学会离开老师的表格之后,也会自己制表。
如果老师不给你表格,我们也不自己画表,那么你能不能自己把对应关系写出来。
拓展:我们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时候要列表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回去思考一下,下节课再来讨论。(带到下节课考试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