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研室 盛宝良
一、 处理教材大胆。
我认为孙老师在处理教材上非常的大胆。
(1) 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尽量满足与学生生
活的联系,课前先布置学生寻找一些量,这样学生已经对今天所学的内容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这种处理形式有利于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需求。
(2) 例题也不是课本例题,而是创设一个情境,通过比课桌椅子的高度来
引发学生学习的需求,但需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应该怎么办?需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这样做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会做,而且会引发两个方向的思考,可以把厘米换成米,也可以把米换成厘米,课堂上两位学生的板书很好……从学生的板书可以说明学生能联系已有基础知识来完成比较,自己去探索,也引发了今天的研究课题。
(3) 后一个环节也很好。既然教学任务完成了,让学生打开课本后要求学
生阅读例题,看思路再完成练习,,既不拘泥于教材,但又不离开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课本上没有生活情境,但集中了本课学生须掌握的重点,因为教材集中今天的重点,所以先读思路再尝试练习是有必要的,使学生对单位换算把握比较好。
二、教法和学法的处理上多样化。
各阶段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孙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1)这堂课实际上比较罗嗦,既有概念的学习又有换算的学习,比如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这些概念不学不行,但一学要化时间,但单纯采用背诵记忆的方法不行,而且了解这些概念仅仅对换算起作用这是不够的,孙老师站在学习是发展学生智能这一立足点上,采用先举例、再观察分类、发现名数中相同和不同处,通过观察比较引出相应的概念。当然有些学生的指向比较明确……达到教材的要求,也有些学生的指向不明确……产生认知上的错误,比如有学生说到“看到千米就是长度单位”……这种差异很正常,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智能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2)再如引出单名数、复名数是通过分类来引出的。老师提供素材后,由于观察指向不明确,学生分类方法很多,但这种设计是符合课程改革方向的。当然仅有方向不对,还要考虑怎样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完成活动,使活动效率更高。
(3)单位间的换算也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的,一方面把知识学会了,更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上,运用原来的经验、方法迁移到今天的学习中,学会运用,学会解决问题,不仅侧重知识的教学,而且侧重能力的培养。看书——理思路——进一步尝试这一段活动相当成功。
三、一些教学策略上需要改进。
符合课程改革方向了,满足教材要求了,还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方法和能力的关系、时间和效率的关系。使既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能高效完成活动。
整堂课要有侧重,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如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关系不需要花力气;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算法有没有必要拎出来作为技能学习。
选出来的学生提供的题材不利于学生后面的分类……可以按教师的需要有意识地选择。总之,一堂课内容和方法上的取舍要围绕教材重点,有利于知识技能在较短时间内高效达成的就采用。前半段的概念不必搞得那么细,那么深。
增强教学开放度,激发学生能动性是我们教师都向往追求的,但和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矛盾,开放不一定主观能动,开放与时间有矛盾,我们的立足点不是开放,而是学生能主动探究,所以有时活动指向性可强一些。如:第二次分类,可以先引导学生看一看,让学生从表达量的形式上进行分类,那么活动指向性明确了。本课开放了,但对于那些思维指向正确的学生来说,他是主动探究了,能力得到了发展,但对于那些思维指向不正确的学生来说,反而是降格到模仿记忆水平了。要达到主动建构,开放度和主动探究的关系要处理好。对学习活动的处理策略不能简单化,而要围绕认知能力的培养重点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知、能、意合一。但今天问题基本不大,尽管练习量少,但目标基本达成了,理性上的提升还不够,进率可进一步拓展。其实练习量多少也有个辨证的关系,练习量多不一定到位,只要是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发现。
这节课在技能目标的达成上还有一个缺陷,孙老师在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名数之间改写的方法时,没有把一般方法提炼,使技能有一个理性上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