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特色创新教育>>文章内容
“认识分数”说课材料
发布时间:2005-1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phl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98—100页,认识几分之一。

一、对教材的认识

“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节课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分数的认识与自然数的认识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分数的学习成为对数的认识的扩展,所以教材在引进分数的概念时,是从“分”开始研究的。当出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时,发现自然数解决不了,就出现新的问题,引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为此,在教学时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认知目标

1. 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 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初步感知,形成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这节课的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分层递进,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是我设计这节课的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需求。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并进行大小比较。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游公园的情景,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把4个苹果、2瓶水“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到半个,“半个”怎样表示?由此引入新课。

(二)体验建构

“认识分数”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借助课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突出平均分,指出这半个蛋糕是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老师示范二分之一的写法,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图形不同,折的方法不同,但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都是这个图形的1/2。通过判断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来运用1/2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用相同形状的纸,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并进行观察,发现同样的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分子为1的分数大小比较就水到渠成。最后在通过看书阅读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含义,同时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巩固拓展

通过带子的几分之一的估计和验证,初步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联系,追问照这样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小。再通过生活中的画面,联想到几分之一,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最后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黑板报版面的划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并学会用分数描述。

最后让学生说一些分数,感受分数有无数个。为下节课做铺垫。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环节清楚,教学目标明确。为了突破1/2这个难点,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图形素材(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六边形、圆形、绳子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操作体验,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形成对分数意义的初步感知。用不同形状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虽然图形不同,折的方法不同,但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都是这个图形的1/2。所以学生对1/2的意义建构比较清楚到位,在表示几分之一的拓展中,学生能较准确地表示1/4、1/6、1/8、1/16……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相同大小的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为分子同为1的分数比较大小奠定了基础。这节课学生在用分数意义来表述自己表示的各个分数方面有突破,学生从一开始的自己的语言表述,通过操作感知后概括出句式,学生运用句式强化认识,一节课下来基本都能准确流利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的分数。

在这节课中也发现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因为让学生折一折的体验较丰富,学生操作中对折比较多,虽然在练习中也出现一些分母是单数的,但较少,因此个别学生形成分母都是双数这样一个不完全的错误表象。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也关注了学生折出分母是单数的可能会很少很少,所以老师事先准备了一个1/5的圆,但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能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主要原因一方面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吃得不透彻,对这个1/5在这节课中的意义和价值不清晰,另一方面是老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感觉对学生资源的有效选取以及动态生成以后资源的准确捕捉方面还要提高,以后每堂课上都要有意识地去关注,一点一点提高。

(后记)

课上有几处值得自己思考的地方:

1、张云杰在表示几分之一时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两份,但他自己发现了错误,只是苦于没有办法擦掉水彩笔留下的痕迹,于是想了一个主意,并向老师求证是否可以:干脆再涂一份,空白处就是它的1/4,老师表扬了他能随机应变,并没有能更有效地利用好这个动态生成的资源。建议:空白处是这个正方形的1/4,那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为下节课学习几分之几作铺垫。这样对1/4与3/4有更深刻的直观感知。

2、朱明荆折圆示1/6,因其对折后要再折成3份,难度较大。在巡视中,觉得这个资源很好,应该展示,但利用到什么程度却心里没底,所以在展示时只是匆匆而过。事后反思:不妨问问学生怎么折才能折出六分之一呢?请朱明荆讲讲,这样一来明白既可以对折,也可以折成单数份,再次突破分母是双数的错误表象。还可以追问:除了表示出的1/4、1/8……,还有表示不同的几分之一的请来汇报。拓展对分数几分之一的认识。

3、因为是数学课,体现数学的味道。不妨就利用尺子来教教学生怎样平均分成单数份。如:要表示1/3,可以用一个长方形,量一量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然后再画一画或折一折表示1/3。这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一种数学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实课是上得比较顺利,但其中也掩盖了一些问题:

1、学生中有一些就不是很理解,比如在折一折表示1/2时,有的学生关注了平均分,把图形对折,在中线部分画上一条线,仅此而已。其实不理解1/2表示的是2份中的其中一份。有些学生表示的也不是1/2或1/4,王可沁把圆对折后再对折,就不是平均分的。 还有徐至凌把长方形一份一份折过去,也不是很严格地平均分。

2、很多有难度的问题都是好学生回答的,还有一半学生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

3、跟分数的其他知识基本没有渗透。比如:一些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来进行平均分,其中的一份也是几分之一,而这里的几分之一可能数量是整数的。这几分之一就是指的关系,而今天所有揭示的几分之一都是从数量角度而言的。

4、书写不到位。学生没有写分数的过程,只是看老师示范写了分数。

所以从这节课感受到自己在解读教材方面还是很表面化,很肤浅,没有真正深入思考。以后在这方面要加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