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像“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叙述找出相应的位置,整节课正是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的。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明确小猴在一排动物中的位置,既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又很自然地过度到新知的学习。接着又用多媒体出现三排动物,让学生找出小猪的位置:“我在第4个,你知道我是谁吗?”学生感到困惑,争论不休,到底是哪排的第4个呢?这时教师巧妙的引入新知,看来光知道第几个是不够的,还要知道第几排,教师继续点拨,那我们怎么知道第一排和第一个是怎么数的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并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进一步的合作交流,体会到约定统一的描述方式的必要性,进而学会用大家公认的方式去表达。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最终达到能准确地用序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会用“第几排第几个”表述物体的位置后,让学生在图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两位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位置。如让学生找《十万个为什么》所在的位置,有的学生说是在第二层的第13本,有的学生说是在第2层的第14本,这时老师趁机追问,你有什么更快捷更准确的方法吗?学生有的说,从右数,在最后第2本;有的说在倒数第2本,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生活经验,相信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将今天所学的知识自觉应用。
另外,小路和小彭老师她们教态都很自然,思路清晰,说明她们课前都去认真地钻研教材了。小彭在教学火车票上的几车厢时,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应该从左往右数第1车厢,我觉得这样不太妥当,因为第1节车厢是随着火车头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教师应该更多地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在制作座位卡时,应在上面加一些必要的描述性的语句。小路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调整好课堂纪律,好的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
评课人:毛修丽
一、 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才体验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知识出发,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赋予数学的生活化。彭老师上的这节《确定位置》的课,从教材本身来看,编者已经通过“小动物做操”、“小动物回宿舍”、“书柜”、“生活中的运用”等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并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进一步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约定统一的描述方式的必要性,进而学会用大家公认的方式去表达。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最终达到能准确地用序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彭老师把整节课的数学知识都生活化了。课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排队做操”、“帮小动物找家”到“图书馆借书”等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脑子里对某一个位置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象,最后还设计了“看电影”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上来帮小动物找位置。其实,学生“找座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确定位置”的过程了。相信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在以后看电影时就能学着自己去找位置了,生活经验便是在这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还真切地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师课上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想法,并能为学所用。
在教材解读的基础上,教师走进课堂后心中会有一杆秤:每一个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该解决哪个问题,教师心中应十分的清楚。彭老师在这节课上这点做得很好。比如,在第一个环节——小动物做操的教学中,活动的目的便是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一定要有两个条件——说清楚是第几排的第几个。课上,彭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学生也跟着老师在思考、在交流、在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想法。在一些学生的随意猜测中有一个学生发言了:“是第4排第4个。”虽然并不是老师设计的原位置,但这个学生已经意识到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确定一个位置了,这时彭老师能马上将这一学生的发言来充分地利用,并发挥了教师“引”的作用:“你真聪明!要知道是第几排第几个才能确定这个小动物的位置呢!”其他孩子的疑惑在教师的点拨下也得到了答案,这一目的也自然地达成了。类似的例子在本课中还有几处,作为教师,就应善于在学生的发言中捕捉有用的资源,并及时地加以利用,使得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在课堂上不露痕迹地进行。要想实现这样的理想课堂,自然离不开教师课前一遍遍地解读教材、解读学生。
评课人: 高 静
这一课经过多轮的磨课,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感悟上也收获很多。课是越上越精彩,确实能体现出《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构思新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的大量数学信息,更为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确定位置本身就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何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指导必须细致、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位置的空间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确定位置的标准时,细致引导学生体会第几排是怎么看的,第几个又是怎么看的,明确确定位置既要有第几排又要有第几个的约定,初步让学生感知如何从二维角度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明确了第一排第一个的基础上,以此类推确定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并通过说楼号、图书架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来学习确定位置。
在针对不同的练习都设计突出不同的重点,在说小动物的家时明确层数是从下往上,号数一般是从左往右的,与生活中的数楼层吻合起来。在说书架上的书的位置时突出用不同的说法表示同一本书的位置。如:书架上书较多时,也可以用第几层倒数第几本来描述,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营造民主氛围,实现人文关怀
两位老师都能努力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位置上,注意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不同的、较恰当的评价。并在提问中蕴涵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如“说说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位置”。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谢谢你把小猴送回家”、“小猫也来了,谁来做向导呢!”等等。
从课堂来看,两位老师还有明显的上教案的痕迹,对教材也始终是沿用前面老师的,没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读。
评课人:潘慧黎
今天彭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几次思维冲突。“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如此,这几次冲突,勾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始终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讨论的问题上。这些冲突的设计,并非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建立在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基础上,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精心预设。记得最初拿到教材时,曾对小动物排队的主题图中用两个动物的话来约定规则有些不解,这里完全可以用一个不会引起歧义的小动物的话来一下子约定“排和个”,为什么要用两句话呢?后来,多看多想了以后,慢慢明白了编者的意图,在这里每个动物的话都只能约定一个要素,其实就暗含了矛盾冲突,从而突出约定的重要性。今天的课上,彭老师立足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几次巧设冲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了约定统一的描述方式的必要性。第一次冲突安排在小动物做操时,从一排扩展到多排,直接问:“我在第4个,你知道我是谁吗?”,问题一出,学生们议论纷纷:“第2排的”“第4排的”“几排第4个呢”,自然便发现了需要既知道第几个,还要知道第几排。接着,小猴介绍:“我在第1排第1个”,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你知道怎样规定第1排的?”,又引起了冲突,学生有横着数的,有竖着数的,谁都理由充足。在无法确定时,教师适时出示了小熊的话,大家的意见立刻一致了,让学生体会了“约定”的重要,并且感受到可以在已知条件中去寻找约定。第三次冲突出现在“送小动物回家”这个场景中,住在“第2层第3号”的小猴请小朋友送它回家,可是出现了两种意见,于是有同学指出要弄清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往左数,教师这时说出的“哦,看来要规定一下”正是大家的心声。这时出示了小兔的话“我住第4层第3号”,意见又一次统一了,小朋友发现“原来这就是约定,有了约定才能确定位置”再一次深化了体验,巩固了知识。可以说,这三次冲突的创设,由于对教材有准确的把握,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一次次的争辩中越来越体会到约定的必要,并且在争辩中学会了用大家公认的准确的方式去表达。
如果说冲突的创设是用足用透现有的教材资源,那么“动物一天的生活”这一线索的贯穿,便是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和创造了,只是改换了图中的主人公,静态的场景便有了生机,“做操、回家、借书、看电影”,学生跟随小动物一起学习和生活,一起工作和思考,把小动物送回家,帮小动物找书,给小动物找座位,小朋友就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体验成功。可以说教师比较好地利用了教材,改造了教材,找到了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结合点。
对于本课,有一个个人建议,本课的知识技能的目标包括: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表达描述物体的位置,根据像“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叙述指出物体相应的位置两个方面。在今天的课上,根据位置找物体的练习比较多,指定物体说位置的练习相对来说似乎少了一些,建议增加一些形式的练习。
评课人: 王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