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基础工作>>文章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升
发布时间:2005-12-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mmn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数学组的一群年轻人早已成了“课改研究”的痴迷者。研究让我们有了“绝知此事需躬行”的心,“留心处处皆学问”的眼,“吾日三省吾身”的心,“跳出庐山看庐山”的胆,让我们始终与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接轨。三年来,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提升,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5)篇论文在国家级获奖发表,(27)篇论文在省级获奖发表,(26)篇论文在常州市获奖发表(详见附1)。有多位教师在省、市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奖。19位数学教师中(其中有3名是今年新进老师),已经有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名(今年转出)、学科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3名、教学能手1名、教坛新秀1名。

一、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群体,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一)建立教师组织的共同愿景

1.促进教师的自我超越。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观念和意识等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教师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在课程改革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似乎教师们又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我们让每个教师制订“三年成长规划”和“创建学习型个人学习计划”(例:见附2),促使每个教师能客观地理解环境和自己,能不断地明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愿望,并满怀热情地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愿望。教师既有长远规划,又有短期目标,清晰的愿景使教师能振奋精神不断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超越。

2.建立教师组织的共同愿景。课程改革同样给数学组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所有的学科在课改中也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课改推进的速度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科组的发展。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讨论,确立学校数学教学课改方案(详见附3),建立教师组织的共同愿景,从而促使每一位教师都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

(二)完善教师组织的学习机制

1.自主学习。我们为教师提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例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等。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深入细致地学习课标,通过学习,促进教师积极利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与评价观。除了认真解读本学段的课程要求之外,我们要求教师主动学习相邻学段的课程标准,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渗透的目的。通过独立阅读、年级讨论、年段交流的形式促进进一步理解,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同时,向教师推荐教育报刊上的有关课改的文章,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为教师们研讨提供了共同的话题。

2.信息交换。我们通过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校园网上交流等形式(例:见附4),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交换。教师通过彼此间信息的交换可以最大范围地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从而丰富每位教师的信息量和感性认识,尽快地接受课改的理念。

3.辅导报告。我们除了聘请专家教授来校作课改辅导报告外,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学校教师凡是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的教师,回校后都要给本校教师作讲座。教师就某个专题作了研究,也可以申请给教师们作报告。

4.深度会谈。我们组织教师在一起对课改中的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会谈中,每位教师都把深藏于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同时把支持自己意见的前提假设和条件摆在众人面前,以便接受大家的提问或向别人提问。我们曾经开展过《我眼中的新课程标准》《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详见附5)等深度会谈活动。

5.学术沙龙。我们组织教师在一起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的观点相互撞击充分磨擦以达到较为一致的认识。例如,我们曾经开展过《走进新课程》《我与新课程同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详见附6)等学术沙龙活动。

通过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教师不断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为课改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行动研究的氛围,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创设行动研究的氛围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群体,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核心。

(一)自我实践

我们要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参与者,在与学生及其他教师频繁的互动中研究教育教学,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过程之外去研究教育教学。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们与教师一起学习了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生产力,从而来指导教学实践。

2.剖析教学实践,完善教育理论。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行动中研究,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行动”而“研究”。教师在行动研究中立足于现实,在反复尝试研讨中逐步归纳出教育规律,提供的是“怎么办”的模式;研究的是教育行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建构和丰富教育理论,从而来改进教学实践。

(二)自我反思

我们要求教师自觉主动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地提高其教学效能。自我反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师“旧我”与“新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旧我”,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开展“捉虫”活动。我们组织教师一起听课,听完课后,一起来“捉虫”: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行为反映了旧的教育理念?哪些教学言行是“穿新鞋,走老路”?哪些教学行为是形式主义的无效劳动等。通过分析来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2.撰写教学后记。培养教师坚持撰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得与失。我们教师的教案上专门辟有“教学后记”一栏,要求教师填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哪怕是片言只语,切中弊端便可。

3.进行案例分析。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中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分析原因,扬长避短。一是采用“时动分析法”,用摄像机拍下课堂教学实录,逐段逐块分析;二是撰写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践。(例:附7)

(三)相互研讨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课程,我们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共同来研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指导、实施等问题,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2.开展联合教研组活动。课程改革强调的是综合,综合实践活动和各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各科教师的协调配合,因此,我们邀请学校其他学科组的教师开展联合教研组活动,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和教师间的配合。

3.开展课改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课改实验年级的每一类课型的教学都进行研讨活动,围绕计算教学专题研究(详见附8)、概念教学专题研究(详见附9)、练习课教学专题研究(详见附10)、图形面积教学研究(详见附11),都分别上研讨课。同时就某个教学问题上研讨课,例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教学设计贴近学困生》(详见附12)等专题研讨课。

4.开展课改专题研讨会。我们每月召开一次课改专题研讨会,就某个专题进行深入的研讨。我们开展了《课改中的困惑与对策》《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之我见》《课改中教师教学常规和学生课堂常规的重建》《“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详见附13)《国标本数学教材使用体会谈》(详见附14)等专题研讨会。

三、倡导成名立说之风气,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

倡导成名立说之风气,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群体,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升华。

(一)真心搭台,展示风采

我们精心组织各项活动,真心为教师搭台,让教师展示风采,焕发生命活力,从而满足超越自我之需要。例如,我们组织教师新课程学术报告会,开展教师学术沙龙活动,举办教师“露一手”活动,我们有新教师的汇报活动,有“名”教师的展示活动,有年段老师集体研究活动(详见附15和附16)。学校的市级学科带头人每年的展示活动有“五个一”:作一场专题学术讲座,上一堂示范课,评价一堂课,主持一次学术沙龙,举办一次论文答辩。

(二)细心呵护,发扬光大

我们充分运用激励理论,让教师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鼓励教师成名成家,著书立说。凡是教师论文获奖,学校均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目前学校数学教师参与编写的教育论著有十余本,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有数百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理念虽然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也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但是教师的教学策略、职业机敏还很不够,面对开放的教学情境下有学生生成的资源还不能及时捕捉、利用、总结、提炼;老师们在备课中思考得较多的是如何呈现知识,对于知识的创造性地呈现目前已经很到位,但是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时候提升各种能力,思考得还很不够;老师的理念转变了,但学生课堂上学习行为真正的转变还很不到位,小组活动的质量、倾听的习惯、辩论的能力、接纳别人意见的胸襟等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会正视现实、勇于挑战、齐心协力,争取有更多的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