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识新基础
我对新基础的认可,最大程度上来自叶老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里面的每个例子,都让我有对号入座的感觉。反观自己的学生,我也能找到演员和观众的影子。自己所做的事,所得到的效果,居然被人一言以蔽之,给我的震动太大了。
每次新基础的研讨活动,我都积极参加。听课、评课。但是没有理论,缺乏实践。作为一个听众始终有置身世外的感觉。
看着低年级首先进入实验了,他们日益生动的课堂,我羡慕不已。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又有一种超然其外的轻松。
二、初涉新基础
有一次听低年级的数学课,他们小组活动的形式活泼而生动,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谈的东西也很简单。这次听课,给了我启发,如果这种小组活动放在高年级,一定含金量更高。高年级的学习内容有些具有完整的探究体系,学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有一定的推理、迁移能力。因此,我觉得小组活动更适合在高年级展开。
有了这个想法,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试了起来。“新基础”听着很吸引人,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最初的尝试是很痛苦的。自己尝试、自己感觉、有时候自己的认识还有偏差。在课堂上容易走极端。但是,有一点是无庸质疑的。我和学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方式在改变。我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在逐步变化。
这些变化在做看客和听众的时候是没有的。尝试虽然艰苦,失败也令人失望。但是通过尝试我在改变,并且也帮助我理解了新基础的部分理论。
三、体验新基础
常在高年级教学,使我一直无缘深入地与新基础对话。直到2002年的9月,我才真正成为新基础的一员。顿时有了一种有所归属的踏实感。以前看着别人忙碌于实验活动和各种实验课,心也早以向新基础靠近。也许,我的感受不比投身其中的实验老师那般饱满而强烈。但在新基础外围的日子里,却也心有所动。
所幸的是,从2002年9月起,我也正式进入了新基础的行列。能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带给学生更喜爱的课堂。
在新基础的几次教学研讨活动中,给我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是概念教学。因为,通过几次活动,自己似乎已经可以摸到概念教学的一个基本脉络。对概念教学的教育价值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这些,都是在自己上研究课和听课的过程中逐渐丰富、逐渐清晰起来的。
第一次:《循环小数》这是数概念范畴。上课前,脑子里有的是以前自己上课的模式。应该怎样上?没有指导思想,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只在知识上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通过与吴老师的沟通,了解到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于是,我自己先对两个数相除的情况进行了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在上课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我自作聪明对算式与学生做了一些搭配。在后来的评课中,我才感觉到,我理解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与吴老师说的还是有差异。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体验还是单一的。对感性材料的处理与提炼上,做法也有出入。
第二次:《物体的表面积》这是图形中的概念,内容与数概念不一样。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很快地感觉到,它与数概念是相通的。尤其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上是一致的。在试上时,自己还是很自如的。尤其是在第二次试上时,学生给了我意料之外的惊喜。自己也觉得很有信心。然而,在自己班级上的时候却感到了一种压抑和艰难。课后,杨老师问:这节课与立体图形的总复习课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个问题最初我还是比较清晰的,但随着第二个班级的试上,我自己的期待与目标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备课、上课首先还是要目标清晰,这样对生成的问题才会有恰当、准确的回应反馈。
第三次:《分数的意义》这是一次重建课。听了吴老师的评课与重建,自己尝试着进行了重建。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是自己对概念课框架理解的一个综合性重建。收获颇多。
进入新基础以来,收获最多是来自于实践、反思和重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线教师,我的成长离不开课堂、离不开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