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社区教育>>文章内容
“新 基 础” 改 变 了 我
发布时间:2005-12-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gj
从常州师范学校刚毕业的我,总以为要当一个好老师,只要热爱儿童、有奉献精神、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学上,只要把课本上的内容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就可以了。之前是这么想,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自认为是一个非常努力、勤勤恳恳、和蔼可亲的老师,凡事尽心尽力,对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都比较满意。自从参加了“新基础”实验研究,我才发现,这只不过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的初级阶段,并不是自己教师生涯的最终目的。

从第一次听叶澜教授的报告中,我明白了,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

慢慢地,我开始改变:改变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对学生的看法……

一、改变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

我作为实验教师队伍里的一员,参加了“新基础”实验研究以来,也不断地在改变自身。以前我们也把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为传递知识性的、很少关注创造性的工作,忽视了教师在培养人、在促进儿童发展这样一个复杂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高度智慧和特有的创造性,因而也忽视了教师职业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和挑战性。通过几次去上海参加“新基础”培训活动和专家组来校指导、座谈等活动,我也改变了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了解了新时期教师这个职业应该是直面生命和需要生命关怀的职业,教师如果不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就难以体验什么是生命关怀,就难以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去直面学生、关注和培养学生。有了这些新的认识,我觉得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自主而又理智、积极向上、具有创造性的人。 在工作中,我便开始提醒自己要经常反思,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开始对教育教学有了研究的意识,慢慢地开始转变自己以前的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更加注重理解他人,培养自信心,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建立与家长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也用“新基础”的理念,特别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一点,与家长探讨孩子的全面发展问题,讨论对于孩子“分数”的看法,商讨孩子潜力的开发问题等等,讨论的主旨是:正视孩子的现状,展望孩子的未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二、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参加了“新基础”研究以后,我开始改变自己那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开始从整体结构上去重新审视教材,不是单纯地去研究某一知识点,而首先从整个小学阶段去寻找这一知识所处的位置,找到知识的前后联系,把数学教材中以纵向或横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进行重组,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研究教材的同时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储备,预想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给予帮助。 比如,我们在学习乘法口诀表时,采用的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法,包括“教结构”和“用结构”。在学期开学初,根据同一类型知识的结构及所需要培养的某种学习方法、能力为单位,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共同自主地在课堂上学习类似的新知识。这样,学习内容的数量增多,速度加快,学生主动活动的性质和量都将发生变化,其结果可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己能独立学会某种知识的自豪感。乘法口诀的教学就是整合的一个内容。

教材原来的安排是横着教的,比如1的口诀就只有一句“一一得一”,2的口诀有两句“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种方法以前教下来觉得越往后,学的口诀数字越来越大,口诀越来越多,学生记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便大胆地调整了教口诀的顺序,按口诀表中的排列顺序竖着学,比如1的口诀就从“一一得一”学到“一九得九”。这样,一方面随着数字增大,学生自学能力日渐增强,新口诀相应减少,学生自编口诀的时间相应也随之减少,学生记口诀的时间也多了,速度也会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学过的口诀来寻找规律,为学生自编口诀提供帮助。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纯数学的东西确实没有兴趣,这也很正常,但怎样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能以小主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呢?我在备课时就把如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作为重点思考的问题,并设计一些开放题让学生自己把生活带入课堂、带入课本,课后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将数学知识带入生活实际,真正做到“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努力做到学有所用。一段时间的实践下来,又发现“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是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可较多的却停留在了表面的、形式的改变上。有时用生活情境、生活问题引入,然后整个课堂上又恢复了原来的纯知识的教学,到下课也没解决开始提出的生活问题,实际上没有真正帮助学生架起“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所以总会抱怨学生不能将生活数学与课本数学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在有这个困惑时,我们又得到了专家组的帮助,就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使我对生活数学的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并非在课堂上设置了“生活情境”就实现了两者的联系,有时为了设计一个生活情境还自己编一个虚假的生活情境,这样就会忽视书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意义,忽视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验。于是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便理性了许多,虽然仍在尽量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但不再牵强、表面化地进行这方面的操作,更多的是有机地将两者进行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需要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课本中学到的数学知识确实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三、改变自己对学生的看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看法也有了改变。比如,开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课堂上,我不再为孩子们的差异而烦恼,我知道了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在各个方面是不同的、在各个阶段也是不同的。作为老师,不仅要看到学生的现状,更要看到学生的潜在状态、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认识到学生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学生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的人。教学中,我不再为孩子们学不会某个知识点而责备他们,而在怎样使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切上下功夫。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乐于参与,有课堂主人的感觉。 在实践中,课堂放开了,学生放开了,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了,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并愿意与教师进行心灵对话等方面将是我今后奋斗的目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