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论文>>文章内容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始
发布时间:2005-12-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xdy
【内容提要】

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与学生学习参与程度关系密切。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我们耳熟能详、驾轻就熟的学习活动形式,却限制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本文选取了其中三个镜头,加以剖析,并从创造独立尝试平台,全体参与;提供拓展反馈渠道,合作参与;增强自主选择的机会,激励参与等三方面进行了反思和重建。

【关键词】 教学效益 参与 尝试 拓展反馈 激励

如果扫描一下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镜头:

镜头一:逐题口答(课始铺垫)

老师用小黑板出示一组题:

600+50= 70+200= 400+600= 300+400=

730-30= 180-100= 360-60= 900-500=

指名学生逐题口答;或用卡片逐题出示,指名口答。一题答完,则师问:对不对?生群答:对!或追问答题学生:你是怎么想(算)的?学生答完,若正确,则面向全体问: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生群答:是!

镜头二:指名回答(新课学习)

出示情境图(略)。

师:仔细观察,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生:图上告诉我们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都有4层,一共有224本书。

师:要求什么问题?

生:要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

师:想一想,根据哪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根据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都有4层可以求出2个书架一共有几层。

师:怎样列式?

生:2×4=8(层)

师:再根据什么就可以求出题中的问题了?

生:再根据2个书架共有8层和一共有224本书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了。

师:怎么列式?

生:224÷8=28(本)

师:再请其他学生来说说,第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呢?

生: ……

师:再好好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两个条件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可以求出什么呢?

生:……

镜头三:分组练习(巩固练习)

760÷28 472÷23 414÷24 824÷16

出示上述习题后,每组选择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第一组做第1题,第二组做第2题,依次类推……

可以这样说,上述的镜头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在一些公开课或观摩活动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只不过老师的表达更完美,小黑板、小卡片之类也升级成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然而,就是这样一些我们耳熟能详、驾轻就熟的学习活动形式,却限制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原因在于,这些活动中学生较多地扮演着听众或观众的角色,缺乏主动的实践和有质量的思考,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或被动的参与。

镜头一是一种传统的口算训练方法,一般由教师提供素材,然后采用随机指名或开火车的形式。表面看,课堂教学非常有序,而实则造成了学生间参与机会的不公平。口算训练一般安排在上课起始,最多不会超过5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有多少学生能争取到口答一题的机会呢?而“一呼百应”的场面看似面向全体,又有多少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呢?

镜头二在解决这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处于完全控制的地位,设计的问题是“小步走,步步为营”。所提的问题虽然有针对性,但不富挑战性,问题解决中最有价值、最有营养的那一部分被无情地分割了。在跟着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整个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是流于表面的浅层的参与,更多的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讲解。这种“打乒乓球式”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它会逐步培养起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丧失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的热情,而是一味地被动等待。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看似新授内容掌握的不错,但题型或者叙述方式稍一改变就无所适从的主要原因。

镜头三教师采用的是分组练习的方式,对教师来说这样安排是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对学生来说,学习则完全成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的过程,限制了个性,也不需要选择,参与质量大打折扣。以上四道计算题,虽然都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但各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训练要点是完全不等价的,(1)、(2)两题虽然都是直接试商,但题(1)采用的是五入法,而题(2)用的是四舍法,且涉及到商末尾有0的处理;(3)(4)两题都需调商,但题(3)是初商偏大需调小(四舍法调商),而题(4)是初商偏小要调大(五入法调商)。分组练习使得学生减少了接触各种题型的机会,从而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

反思与重建:

1.创造独立尝试的平台,全体参与。

创新精神的基本要素是思维活动的非模仿性和独特性,实践能力也必须通过自主活动过程才能逐渐形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全程的积极、有效参与。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做到: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

同样是口算训练,有位低年级教师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在逐一出示口算卡片的同时,教师读题,全班学生一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全部习题练习完毕,指名校对,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题说算理。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个独立尝试的平台,每个人都经历了动脑、动手的过程。在这种真正参与基础上的指名说算理才能引起班内其他学生的共鸣,而非泛泛的无效回应“好”或者“是”。而通过自我校对,也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从而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镜头二中教学的是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已经学过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这些经验比较,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但基本思考方法是一致的,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可能。在这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启发性地提出大的思考方向:根据哪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可以求出题中的问题?这样,通过精心设计,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2.提供拓展反馈的渠道,合作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将课堂上的单向反馈变为多向反馈,它不但为每位成员创造了均等的发表见解的条件,还大大提高了每位学生在40分钟内发言的机会。在上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教师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可安排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4人小组或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相互交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恰当的评价。通过同伴间相互启发,还进一步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提高学生参与的质量。首先必须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机会。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人的思考为基础,布置任务以后,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虽然有时候,学生个人的想法会出现错误,但这完全是学生真实学习状态的表现,也是学习的必经之道。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因为他人的想法是不能代替自己的思维过程的。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除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外,还必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听懂别人意见的同时,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时对同伴的意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镜头二中如果教师在给予充分独立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的参与机会,相信通过多边互助,会使学生意识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寻找到不同的解法。同时,通过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在语言、思维以及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增强自主选择的机会,激励参与。

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在解决问题方式和速度上的差异,尽量避免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上的“一刀切”。像镜头三这样的练习,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变分组练习为以下几种方式:(1)选做。学生在进行选题的时候,会有一个不自觉的分析、比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一个全面审题的过程。这样做,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2)能做几题就做几题。提出这样的“弹性任务”的好处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在这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巡视到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调整。对于练习时间不够适当延长的情况,教师还可采用“小伎俩”,结束任务时仍说是到了规定时间,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这样做,不仅能使练习的数量成倍的增加,而且使学生的练习机会也成倍的增加。

创新精神不是“看”出来的,实践能力也不是“听”出来的,它们是在主动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始,通过独立尝试、合作交流和自主选择,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参与的快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