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论文>>文章内容
让数学学习材料焕发生命的色彩
发布时间:2005-12-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jxy
【内容提要】

在大力倡导民主开放、动态生成、合作对话等现代课程理念的今天,对学习材料的理性态度将是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科学化处理,有效提高课堂实效,让现有的教材学习材料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 生活化 情境化 动态化 开放化 应用化 个性化

过去,我们曾视教材为“圣经”,今天,我们视教材为“例子、“引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但在目前一些课堂中教学低效、甚至无效,首先存在认识层面的问题,对教材解读不深刻。所以我尝试对数学学习材料进行科学化处理,让现有的教材焕发新的活力,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学习材料生活化——真实有效,丰富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1、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潜在数学资源。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如在苏教版第二册数学教材中“我们认识的数”一课,教师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在使用教材时,不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如学号、鞋号、体重、身高、年龄等);还增设了一些特殊的数,如电话号码:110 、114、119、120等,让学生了解其名称和功能,有意识地拓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将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感受数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获得用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有效且有意义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铅笔盒、书、铅笔、绳子等,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长边。有的学生量出5个铅笔盒那么长,有的量出的是5拃多(用手量),有的量出大半根绳子那么长。老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得的结果却不同呢?学生根据刚刚测量的经验,发现这些材料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看来得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学生马上想到尺子,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一下子激起学习的愿望。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

二、学习材料情境化——富有情趣,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提倡学生能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培养的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案例一:在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发现学生老是把进位1忘了加。于是灵机一动,创设了一个情境:话说孙悟空从天上摘来仙桃。猪八戒见了,谗得口水直流。孙悟空说想吃可以得先做数学题,做对了才有的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猪八戒有没有吃到仙桃?出示:

  53            23         56

 +38           +47        +23

  81           60         89       

让学生判断,学生兴趣高昂。经过细心检查,一致认为,猪八戒不能吃到仙桃,因为他太粗心,第一题、第二题忘记把进位1加上,第三题不要进位却又加了进位1。趁此给予他们教育:能不能向猪八戒学习,做个粗心的孩子?大家一致说:不能!在后面的练习中发现,孩子们一个个特别认真,当天的作业效果也很好。

案例二:在用多媒体教学“24小时计时法”时,先引导学生观看龟兔赛跑的录像,第一次兔子中途睡觉输了,兔子不服气地说:“明天5时进行第二次比赛”,结果早晨5时兔子缺席。到了下午5时它才一蹦一跳地来参加比赛,可因早晨缺席又输了。激发学生对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异同比较的求知欲。

在上述片断中,教师将数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童话故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趣味横生,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能在故事中得到教育。真是一举两得呀!

通过创设数学情景的教学,又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课题,促使探究活动主题化、静态知识动态化;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探索新知的兴趣,从创设的数学情景中尝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学习材料动态化——互动生成,引发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的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将“关注知识结果”更多的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叶澜教授也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生成中即时变奏。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教师先通过情境引出了算式33-8=?,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或借助摆小棒的办法来计算。几分钟之后,小组纷纷汇报他们的算法,其中有一个小组学生没有汇报,他们正在指责一位学生,争论他的算法“错”了。这时,教师特意让这位学生说出他的算法,即“我用8-3=5,30-5=25,最后也能算出得数25,我不需要摆小棒,就是说不出理由,他们说我的方法不正确,可我觉得是对的。”老师问:“他的算法有没有道理,谁能帮他说一说?”针对这个问题,同桌交流讨论,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后,大家的讨论慢慢平静下来,都争着举手回答:“是对的,有道理。”生1:“8-3=5是算出个位上的相差数。”生2:“他算相差数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与减数的相差多少,再从整十里去掉相差的数。”生3:“其实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3要减去8,还差5,从30里拿出1个10来去掉5,最后得25。”这时原先发现这个方法的同学说:“我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但就是说不出来。”这个教学资源不是教材提供,也不是教师预设所考虑到的,而是课堂教学过程所生成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资源,老师加以充分利用。

在活动中引发探究。这是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课堂上,老师只提供了一种学习材料——五角星(50颗一小袋)。当学生从课桌里拿出五角星的一瞬间,激情写满了学生的脸。老师请同学们很快数出1000个五角星,学生们认真地数着。很快有两位同学表示数好了,等看到很多小朋友都数好了,该交流了。

生1:我是50、100、150、200……这样数的。

生2:一百一百地数的。

生3:我是200、400这样数下去的。

“刚才有两位数得特别快的,请你们来说说吧!”

“老师,我数了500个,我的同桌也数了500个,合起来就是1000个。”同学们发出了惊叹的叫声。

接着老师让同学数出更大的数,“10000可以怎样数?”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因为同学手中的五角形不够了,即使跟同桌合起来也不够,怎么办?很快学生想到把大家的都合起来:1000、2000、3000……10000。“哇,这么多呀!”学生感受到10000是个很大的数。

由学生喜欢的五角星,不仅引导学生探究了数学知识,同时在学习材料呈现时,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方式的探究,这是至关重要的。

四、学习材料开放化——启发智慧,拓展思维

“生活是充满变数的、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一直以来我们的教材只提供固定的两个条件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模式,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学习材料,教学中针对教材和学生情况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开放化设计,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案例一:在一次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为了强化对除数与余数的关系的认识,老师设计这样一题“米老鼠有一批葡萄,它把这些葡萄平均分在5个碗里,当每个碗里分到2颗后,还剩下一些不能再分了,请你想一想,(1)可能还剩下多少颗?(2)这批葡萄有多少颗?

案例二: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周长是多少”实践活动一课中,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学生拼的长方形有这样几种:

周长14厘米 周长16厘米

周长26厘米

“看着你们拼成的图形以及算出的周长,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发现图形越扁,周长越长。图形越方,周长越短。

生2:我发现周长都是双数。

生3:我发现第一个图形中重合的线段最多了,所以周长反而最短。

设计这样开放性的学习材料,自由度变大了,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宽了学习思维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拓展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学习材料的应用化——解决问题,形成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它提出学生应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他们乐于接受的、能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

如学习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教师可将一些应用题改编为学生只有通过联系生活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应用题。例:三(1)班42人去春游,租船时,一条大船可坐4人,问要租几条大船? 列式为:42÷4=10(条)……2(人)。在生活中,我们就得租11条大船。这就得联系生活了,只有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接着再出示如果租大船,每条船6元,如果租小船,每船可坐3人,每船5元,你准备怎样租船呢?怎样租船是最合算呢?

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感到很真实,让学生在不断的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也发展了每个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学习材料个性化——张扬个性,人文关怀

数学课程把学生的一般发展视为首要目标,极为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个别差异。教材不要求所有的学生把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形态作为模本,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去。所以教学时要跳出数学课堂“齐步走”的课堂框架,实现“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境界,尤其是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案例一、在苏教版第五册数学教材中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44+38和44-25,教学时让学生交流:你能口算出得数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44+8=52,52+30=82;

生2:44+30=74,74+8=82;

生3:4+8=12,40+30=70,70+12=82;

生4:38+4=42,42+40=82;

生5:38+40=78,78+4=82。

学生对口算已经有了较多的经验积累,所以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习惯,采用了多样的口算方法。

减法口算交流时,学生1:44-20=24,24-5=19;

生2:44-5=39,39-20=19;

生3:44-30=14,14+5=19。多么有个性的想法。

由于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个群体中出现许多不同的算法,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思考、表达自身独特见解的空间。

在对苏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实践中我觉得,对学习材料的科学化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但除了要注意以上几点外,还应注意它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形式的多样性、层次性,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