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的理解
《认钟表》属于“常见的量”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正式认识计时工具——钟表。仔细阅读教材,发现教材编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先安排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然后认识整时,再从时针不正好指着12(没到12和刚过12)引出“大约几时”,最后通过巩固练习强化看钟表的技能,并通过第1、2、6题渗透“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我将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定为四项:
(1) 初步了解钟(表)面的组成部分。
(2) 能看着钟表准确地说出整时。
(3) 会看大约几时。
(4) 培养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其中(1)(2)(3)条是属于知识技能目标,第(4)条是需要达到的情感与态度目标。第(1)(2)条认识钟面和会看整时,学生在学前教育和家庭生活中已有认识和接触,因此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而第(3)条学会看大约几时是教学的难点。第(4)条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
既然教材在编排中体现出了层次性,我想就按照教材中所安排顺序上应该没有问题,于是进行了:
第一次教学
一、 猜谜导入
1.出示谜面: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谜底:时间)
2.谈话:我们通过什么工具认识时间?
3.揭题:认钟表
二、 新授
1.认识钟面的组成
出示书第70页的钟面,说说看到了什么。(认识钟面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整时
(1) 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说说这个钟面表示 时吗?
(2) 请生介绍看整时的方法。
(3) 即时反馈:小熊和小兔家也有2个钟面,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时间吗?
出示书第70页的试一试中的第1、2两个钟面,说说是几时了。
3.认识大约几时
(1) 小熊将7时钟面上的分针稍稍拨后一点,问:钟面还正好是7时吗?
告诉:7时刚过可以说成是“大约7时”。
(2) 小兔将7时钟面上的分针稍稍向前拨一点,问:你知道这个时刻可以怎样说吗?
(3) 小结:7时刚过一点和7时不到一点都很接近7时,接近7时可以称为大约7时。
三、 巩固练习
书第71页,想想做做第1、2、6题。
[效果]
这节课上得很不成功,学生一开始显得混乱,随后课堂气氛沉闷,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没有获得很大的提高。认识整时还好,生活中不常说的“大约几时”却学习地非常吃力。
[问题]
细细思考原因,发觉这次的教学完全依赖教材“教教材”,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每个时刻都由教师牵着学在书上打转,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情感体验都没有得到体现。具体说来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四个:
1.猜谜导入华而不实。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个关于时间的谜面又比较复杂抽象,因此学生很难猜出谜底,便产生了七嘴八舌地胡猜乱说的现象,课堂顿时混乱了,时间花费了不少,效果却很糟糕。
2.平均用力,没有击破难点。教材的安排是把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分割成认钟面、认整时、认大约几时这样三个大块,我也就按照这三块内容平均用力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认钟面、认整时学生是有一定的经验作为基础的,所以节奏可以快一些,但是认识大约几时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用告诉的方式灌给学生这两种情况可以称为“大约7时”,学生是很难学会这种新说法的,即使个别同学会用“大约几时”来说,也完全是一种模仿,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3.情感目标没有落实。本希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但是老师只在练习中采用了说教的方式,学生也就用大话、套话来回答老师,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落实。
4.内容枯燥,情境无力。在导入部分虽然努力改变形式,希望以趣导入但是失败了;在新授和练习过程中,知识点虽然冠以情境,但是个个孤立,显得散、碎,且是为情境而情境,并没有将所学内容放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显得苍白,没有生命力,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这是生活中的知识、需要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
[重建]
1.拿走多余环节。没有适合一年级儿童来猜的关于时间的谜语,那就把这一环节拿掉。
2.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境。只有具有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加上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原本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考虑新授部分的三大块原本单独的知识点和后面的巩固练习可以通过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它们串连起来,让这些知识点在生活中得以回归。通过让学生走入生活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从而积极解决问题,尤其是对“大约几时”的理解和认识,一定要放回在生活情境中,在具体的事件中结合学生感悟认识“大约几时”。同时,结合生活情境中所展现的具体的事例,落实情感态度目标,体现育人价值。
第二次教学
一、 开门见山,直接揭题
二、 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钟面
1. 出示空白钟面。提问:你了解钟吗,你知道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2. 请学生自己上台介绍,老师总结。
三、 创设情境,认识几时和大约几时。
情境创设:小明是一个会安排时间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星期天他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1. 认识整时
播放课件:小明7时-起床;9时-做功课;10时-看《动画城》
(1)说说小明什么时刻在干什么。
(2)比较7时和9时的2个钟面,总结看整时的方法。
(3)介绍了解电子钟显示的10:00。
2. 感悟大约几时
(1)谈话:上个星期,小明的表现可好了,妈妈决定奖励他,要带他去看3时放映的电影《哈里波特》,小明可高兴了。他想,时间还早呢,让我先看一会儿书吧。
(2)(呈现快到整时的钟面)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他猛然抬头一看,(钟面显示2:58)不禁哎呀叫出了声,想一想他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3)(呈现刚过整时的钟面)匆匆忙忙赶到电影院门口,小明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3:03),看着钟他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4)比较3时、快到3时和刚过3时的三个钟面。总结:我们已经知道,当时针指着3,分针正好指着12时,就是3时。快到3时和刚刚经过3时,我们还可以说——大约3时。
3. 渗透一天有24小时。
(1)播放课件:小明9时-睡着了。
(2)提问:哎呀,我记得小明9时在做功课,现在又说在睡觉,怎么有两个9时啊?
(3)解说:为了准确表达,不产生误会,我们还会在时刻前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将它们加以区分。
四、 动手动脑,深化运用
五、 钟表知识拓展
展示水漏、沙漏、日晷,介绍它们的名称和计时原理。
[效果]
和前一节课相比,这节课的效果要好多了。单刀直入地揭示了课题,节省了许多课堂时间。本想提供一张纸让学生画一画钟面,但是考虑到这样做一来太费时,二来可能会出现钟面上非本质的内容(如各式花纹)干扰学习,因此就给学生提供一个空白的钟面,让学生自己来介绍,来补充,来完善他们对钟面的认识,从而给学生留下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在交流中获得有关钟面的基本知识。紧接着创设了一个与学生同龄的主人公——小明,让学生跟随小明去度过一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认整时的方法,比较区别了电子钟和一般钟表的不同表示方法,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这里通过小明和妈妈看电影《哈利波特》的一段风波,设置了一个“角色扮演”的环节,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哈利波特》3点整开始,快要3时了,他们还没有出发,3时过了几分钟才赶到电影院,学生此时仿佛都置身于这种鲜活紧张的情景中,原先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激活了,每个学生都非常想表述自己的对妈妈的提醒,说出了 “快到3时了”,“妈妈快点,要迟到了”,“电影3时就开演了,现在就差1、2分钟了,我们要来不及了。”“3时都过了,电影已经开始了”“我们错过开头了”等等这些自己的生活语言,再通过2:58、3时和3:03三个钟面的对比,这时“大约几时”便呼之欲出,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并接受了“大约几时”的含义。从后面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能自觉正确地运用“大约几时”的表述方法。与此同时,学生还从这段电影风波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养成时间观念重要性。我将书第71页想想做做第6题:对比上午和晚上两个10时,渗透一天有24小时的这一段内容整合进“小明的一天”,以小明在晚上9时已进入梦乡为契机: “哎呀,刚才还说小明9时做功课,怎么现在又说9时小明进入梦乡了呢?”让学生自己说出9时有上午、晚上之分,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要走两圈。
[问题]
正当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一位老师却说本节课的第五部分:钟表知识拓展没有利用好,应该把这一部分放在这节课的开头。我纳闷了:钟表知识的拓展只是对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今天的知识技能目标并没有什么联系,放在最后是作为一个弹性设计,时间来得及就拓展一下,要是来不及就不上。但是怎么就要放在一节课的开始部分呢,多该费时啊,会不会影响我后面做练习的时间呢?我感到困惑,但是在和这位老师随后的交流中,我发现自己观念还是受到“以本为本”的思想牵制,心里装的还只是知识技能部分,没有真正去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学习不仅是传承人类已有的那点对于空间和数量关系的认识,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合适的内容中适当挖掘,创设条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丰富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在与同事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后,我又将第五部分:钟表知识的拓展的呈现时间和呈现方式和呈现内容进行了调整。
[重建]
1. 呈现日晷、铜壶滴漏和沙漏的图片,请同学选择一个自己认识的计时工具上台介绍,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且在知识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钟表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播放钟表的演变发展史,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计时工具的精确性实用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类对计时工具的研究从没停止过,我们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钟表的发展。
第三次教学
一、背景介绍,激趣引入
1.图片欣赏
课件呈现铜壶滴漏、沙漏、日晷三幅古代计时工具的图片。
师:知道这是什么吗?你能上台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1:(指着日晷)我知道这个是古时候的钟。你们看,这里有一根铁针,当太阳照射在这根针上时,铁针的影子就会投射在这个石头圆盘上,然后人们就能根据影子的位置知道时间了。
师: 你的知识可真丰富。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发明了这种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计时仪器,它的名字叫日晷。
生2:老师,我觉得这个仪器不是很好。你想,如果是下雨了天,没有太阳了,不就不能看时间了吗?
生3:对的,晚上也不能用它来看时间。
师: 看来,根据日晷虽然设计精妙,但是它需要依赖阳光,没有太阳就没有投影也就不能看时间了,局限性还挺大的。看完日晷你还想来介绍谁?
生4:我来介绍沙漏。沙漏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有一个细细的通道,上面的沙会通过通道一点一点流到下面来,直到漏为止。古代的时候人们也拿它来看时间。
生5:我来介绍这个,我是从少儿频道里面看到的。这个叫做铜壶滴漏。这上面三个水壶下面都有小洞,上面的壶里灌满水后,水就一层一层往下滴,最后滴在最下面这个壶里。最下面的壶里有一个标尺,上面还有刻度。水越来越多,这个标尺就跟着向上浮,壶口所指的刻度也就不一样了。人们就是看刻度知道时间的。
生6:老师,上面的水全部漏完以后,下面的水会不会自己流到最上面的壶里去?
师: 不会。怎么了?
生6:那就太麻烦了,下一次还得重新倒水进去才能知道时间的。
师:的确如此,而且这种计时工具不适合北方使用,因为北方到了冬天天气寒冷,水会结成冰,那时用这个工具就没有办法计时了。看来,人们一开始发明的计时用具虽然巧妙,但是局限性也很大,而且并不是非常地精确。随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时工具也越来越精密了。
2.展示钟表进化史
课件播放钟表的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从古代奢华的宫廷御用钟,到现代的生活用钟以及科技领域用的原子钟)
师:(边播放边解说)从前,钟表是只有皇宫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而今天,它已经走入了我们寻常百姓家。钟表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伙伴。
此刻,教室里时时响起学生们由衷的感叹,仿佛自己真的被带进了钟表世界的历史长河之中。
师:小朋友,你了解钟吗?(出示空白钟面,进入第二个环节:认识钟面)
以下的环节与第二次教学相同,略。
[效果]
当下课音乐响起时,学生都还很激动,不肯下课。我的内心也很激动,从学生的反映和表现中,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幸福和课堂教学给我带来的成就感。这一代的孩子是了不起的一代人,从孩子们对日晷、沙漏和铜壶滴漏的介绍中,我惊叹他们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课外知识;从他们对古代计时工具的疑问中,我感叹他们竟然会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面对这一群可爱的、聪明的、渴望获得丰富知识的孩子,我们老师该怎样做才能满足他们?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出发,尽可能多地从知识背后那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教学,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习者个人、学习者与知识演变发展过程之间的联系,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之以“生命”,还原成“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学、投入地学,真正地长大成人。
写在最后:
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老师更是文化的传播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不只是历史老师,语文老师的工作,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肩负起的责任。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明,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历史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学森说过:科学和文明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这里面所蕴含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则是柔性的,它更接近于大象无形,它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有了它的出现,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可以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使学生徜徉于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能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既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知识技能,又要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得到了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完全的发展,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