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论文>>文章内容
不断反思
发布时间:2005-12-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mxl
“失败是成功之母”。凡事都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才可以不断完善,走向成功,课堂教学也不例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放灵活的课堂使得教案的预设性越来越不明显,有些课堂中的突发问题或值得深思的现象在课前很难预料到。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每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反思,把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的依据。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查自我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我们只教而不反思,那我们的教法就不会改变,授课水平也只能停留在原处没有进步。可见,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以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主体的不断探究、质疑,谨慎地考察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不良的举行行为,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我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写反思:

一、 成功之举

每上一节课都有“成功”之处。将课堂教学中,达到预期目标的部分,如课程内容的开发,引起师生共振的做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师生情感的交流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不断改进和完善,定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然后我就对他们说:“这么多漂亮的钟表,我真想把它们画下来,你们想,这钟面上该画些什么呢?”接着学生说出有数、针等,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钟面上的数、格、分针和时针,并通过跟时针、分针打招呼认识和巩固时针和分针的特征。这一环节的教学有效利用了“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欣赏钟表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再让学生画钟面来认识了解钟面,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而且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学生在画的同时就是一个再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再创造”钟面来真正认识钟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普遍认识规律。

在教学“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在出示小猴子图片的同时,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叫智多星。你想对他说什么呢?”学生高兴、自由地和智多星打招呼。我接着说:“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它们是——我边说边呈现出带有不同数字的小动物图片(都是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字),并把它们凌乱地贴在黑板上。我又问道:“你喜欢哪两种小动物?能不能比较出它们身上数字的大小?怎样比?说给同桌听。”在比3756○4184时,生1说:“用数数法比较”。生2说:“看是否超过4000。”生3说:“我猛然想起以前学过的方法:当两个数位数相同时,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等,就比较下一位┅┅”我对学生的精彩回答作出了肯定的评价。我接着又说:“今天,智多星请几位小朋友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大伙儿可高兴啦!一大早就来到智多星的家里,可是出发前它们为排队吵了起来,谁都想排在最前面。小朋友,你能帮它们排排队吗?看哪个小组排得快。”学生讨论交流。生1:我们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的。师:这么多的数,你们组怎么排得这么快?生2:我们先将这几个数按位数多少分一分,再将相同位数的数分段比较,然后排列出来。生3:他们的办法真好,不过我们组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的。这样大伙也不会有意见。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我都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并让其展示给大家看。我在教学时,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改编后的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我觉得只有学生满意的那种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教学中,我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把材料的选择权教给学生,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得轻松自如。人性化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每一种方法都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更精彩!

二、 记败笔之处

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难免有些疏漏,应把每一个环节加以剖析和探索。发现失败的地方,寻找失败的原因,记录失败的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

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我只是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简单地知道了5的分与合,没有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课后当我和同年级的数学老师反思这节课时,才知道我在教学中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图上一个小女孩分好了5朵花,按照我们从左往右的习惯看法,她看到的是把5分成了4和1,但她对面的小男孩看到的是把5分成了1和4,同一种摆法,由于看的角度不同,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出了5的两种不同分法,也为以后要学的加法交换率做了孕伏。这次反思,使我感受到:认真地解读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一种方法的习得,不仅仅是只顾眼前,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避免出现出现类似的问题。

三、 记学生独特的见解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智慧。老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创新的火花”。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程教学的完善和补充。这样不仅学生的好思路、好方法得到推广,而且也拓宽了老师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36和6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大多数学生的解法是:36和 60的最大公约数是:2×2×3=12 , 36和60的最大公倍数是:2×2×3×3×5=180 , 有一个学生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说在求36和60的最小公倍数时不需要写那么长的算式,只要直接用36×5就行了。因为短除式左半部分的2×2×3×3就等于36。还可以用60×3=180。求36和60的最大公约数,可以直接用36÷3=12,也可以用60÷5=12。我在感叹学生潜能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之真义。只有让学生勇于实践,主动探索,用心体验和思索,大胆发表见解,给他们营造创新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才能使他们逐步走向创新。

四、 记老师的应变措施

在课堂上随着师生思维发展和情感交流的流程,往往会遇到突发事件,而其应变措施是师生智慧的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提高自己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我在教学一年级的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容易把被减数和减数交换位置来算,导致出错。我就特意把典型错例写在黑板上,进行强调:加法可以根据需要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减法中被减数和减数是一定不能交换位置的!可是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被减数和减数相同的时候可以交换位置。”我虽然觉得尴尬,但还是表扬了这个学生认识问题全面、深刻,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仅消除了我当时的尴尬,还有助于在班级里营造一种敢于说真话的良好学习氛围,而这一点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当时我把那个学生的结论一棍子打死,那以后就不会有学生敢说真话了。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我想,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此外,让意外生成精彩,。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一种直接感悟的能力,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五、 记教案的再修改

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围绕教案进行教学。应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和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做何改进,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1、先复习商不变的规律,2、让学生列竖式计算3.4÷4和0.971÷5,计算后,让学生说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3、将第2题改变成3.6÷0.4 和 0.971÷0.05,要求学生观察第3题和第2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我板书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后我想,这节课虽然在新旧题的对比中很自然、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体会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所以整堂课都显得平淡无味。我就把教案重新做了修改,将开头改成创设问题情境:新课一开始,我问学生,一袋豆浆0.5元,1.5元能买几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买三袋,我追问,能把算式列出来吗?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5÷0.5=3(袋),我趁机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改进后的教学导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抽象成新选的数学算式。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写课后反思,随时发现,随时记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唯有反思,才可以知不足,才可以弥补过失,才可以完善教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不断反思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