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 教 者: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马美南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24——25
日 期:2005年9月27日
班 级:二(1)班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以两个班级的小朋友植树为题材,先教学不进位加,在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引入笔算的方法。学生以摆小棒、拨算珠的计算为基础,理解笔算的方法,特别是理解竖式的对位问题。接着教学不退位减,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由加法笔算类推出减法的笔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部分学生由于学前教育充分,已经能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能准确地说出计算思路。还有少数学生已经接触过笔算,对笔算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思考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法,经历算法的研讨过程,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过程:
时 间 |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3 |
一、 专项训练 导入课题 |
1.出示口算卡片,组织学生视算: 54+20、6+42、85-40、58-6、35+30、96-4、20+53、73+4、49-10、58+20 2.引出课题 “加和减”。 |
1.集体看卡片视算。 2.校对答案。(一生报答案,其余自批) 3.有错误的同学看算式纠错。 |
落实常规训练,并由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这些学生熟悉的旧知开门见山、简捷明了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提高教学实效性。 |
27 |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
1.出示画面,引导提问。 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一些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 2.出示问题,引导列式。 要知道“两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 “一班比二班多植多少棵?”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独立探究。 提要求:会算小朋友认真想一想,把自己的算法轻声说一说,也可以在本子上算一算。不会算可以用小棒边摆边说,或用计数器边画边说, (2)组织同桌交流。 (3)组织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分层交流。 ·比较发现算法间的共同点。 ·引出笔算 |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个别交流观察到的数学信息。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1)43+31= (2)43-31=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利用学具或潜在知识,独立探究算法。 (2)同桌交流算法。 把自己的想法轻轻地和同桌交流一下。 (3)集体交流算法。 ·用小棒计算的同学和用计数器计算的 同学分别上台演示。 ·会直接口算的同学说说想法。 ·比较发现上面算法中的共同点。 ·会列竖式笔算的学生做 小老师板演竖式,介绍笔 算过程。 ·针对竖式计算的方法质疑,明白数位对齐的理由。 |
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新的计算,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自觉投入到新的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 放手让学生探索,通过摆小棒、拨算珠的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获得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直观理解。初步体会“几十要和几十相加,几个要和几个相加”。 分层次进行演示交流,从摆小棒——拨算珠——列竖式计算,体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数学思想。 把学具操作中获得的感受运用于探索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从口算到笔算的发展。深入体会“数位对齐”的道理。 |
5 |
三、 运用迁移尝试新知 |
1.小朋友已经会用竖式计算43+31了,那43-31能用竖式计算吗? 2.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3.引导学生辨析讨论。 |
1.在随堂本上尝试计算。 几名学生板演。 2.同桌说说计算过程。 3.观察板演,判断正误,说说理由。 4.有错的同学纠错。 |
让学生把笔算加法时获得的方法经验迁移类推到笔算减法。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
5 |
四、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
1.给主题图补充信息:“老师种了3棵数”。 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一班的老师和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一班的老师比同学少植多少棵?” 2.拓展练习 |
1.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上台板演。 集体校对。 辨析讨论。 2.拓展练习 说说花儿下面藏着谁? |
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知道对位的重要性,学会书写的格式。同时通过趣味练习,引出进位退位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 |
加和减(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说课、评课记录
时间:2005、9、27
地点:学校接待室
说课记录:
我们在最初的课前讨论时觉得这堂课的知识浅显、内容单一。而且一部分学生已经对竖式有所了解,所以曾经想把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重组,把不进位与进位加法整合在一起上,把不退位与退位减法整合在一起上。觉得这样重组以后,学生在课上能生成很多东西,比如:笔算不进位加法的时候,学生会提到是否一定要从个位加起,然后依据这一问题自然地生发出对进位加法的研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知从个位加起的重要性。但在深入解读教材、解读学生以后,发现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确的。仔细推敲教这部分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的教材。可以发现它以两个班级的小朋友植树为题材,先教学不进位加,在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引入笔算的方法。学生以摆小棒、拨算珠的计算为基础,理解笔算的方法,特别是理解竖式的对位问题。接着教学不退位减,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由加法笔算类推出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算理是教学难点。虽然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而且部分学生由于学前教育充分,还能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能准确地说出计算思路。更有少数学生已经接触过笔算,对笔算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毕竟是少数学生,全班有46位学生,如果采用整合的方法,达到了照顾优等学生的目的,但却会忽略了多数学生。毕竟用竖式计算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尤其是笔算的算理的理解。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了以上教学方案。从今天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来看,学生通过小棒和计数器的操作,通过交流探讨,理解了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笔算方法,对竖式中数字的对位、算理不理解。同时,本堂课由于在课前35分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交流,所以留给学生独立作业的时间不多。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评课记录:
张林老师:
一、关注细节,细节处体现教师理念。
(1)课前开始的口算指导很细,具有实效性。老师举卡片——一生报得数,其余学生交换校对——看黑板算式纠错。
(2)课中对竖式的指导非常细致,学会用竖式计算,是本堂课的底线,教师讲得非常仔细、形象。
二、活动组织的层次性、有效性很好。
开始列出两个算式后,有学生已能说出答案,这时老师提问:“已经能说出答案的同学想一想你是怎么算出答案的,还不会算的同学不要着急,这本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你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拨一拨,边摆边说,算出答案。当然,你也可以在随堂本上写一写。”这样的的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做,使得竖式的出现非常顺利自然,而且把竖式教学与摆小棒、拨算珠结合的很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竖式的算理。
眭习风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课堂上当有学生提到进位问题时,马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讲得很对,下节课我们将专门研究进位加法。”我想,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有没有比这样的处理更好的方法,或者干脆顺着学生的发言去研究进位加法。
杨小微(华师大教授):
我认为马老师的处理是对的。毕竟我们要照顾的是全班学生,不能跟着学生的想法,任其发展。一堂课总有一个教学目标,这个底线必须保住。
孙敏老师:
本学期开学后,听了马老师设计的三堂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老师始终把每个学生放在心里,每一个层次的推进中,学生都有任务可做。每一个环节活动的设计尽可能考虑孩子的需求,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认识、情感得到了达成。
谢忠恕老师:
教加法时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讨,对竖式的理解比较充分,学减法时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但还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究竟老师要放到什么程度?
杨小微教授:
我觉得马老师的做法是可以的,课堂上对两极的照顾总有个限度问题。
我觉得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马老师的课堂体现新基础理念已经不露痕迹。
建议:最后一个拓展可以仍旧利用主题图,引出进位、退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