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论文>>文章内容
智慧的源头是生活
发布时间:2004-12-23   点击:   来源:晨阳小学   录入者:潘慧黎
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抽象于生活,又无处不在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这一转变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口。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自觉运用这一理念,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情节,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现谈谈一点粗浅体会。

一、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活”起来
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学生来说,它是在学习物化在书本里的别人的经验——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时,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资源。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为学生架起书本世界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教师需要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内涵。让课堂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学会透过教材产生对生活的联想,学会观察生活,通过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第一册“比轻重”一课时,学生的学习材料:水果、瓶子、文具盒、书包等都是小朋友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都是小朋友经常接触的东西,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材料是他们所熟悉和感兴趣的。用这样的材料教学,消除了孩子们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避免了孩子的紧张情绪,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有关,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调查,寻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学生课堂汇报十分精彩。如:我家这个月用水15吨。今天是12月11日。一年有12个月。我穿的鞋子18码。我经常乘16路车。一包香烟有20根等等。又比如在学习二年级“可能性”一课时,让学生看拔河比赛前抛硬币决定场地的画面,引出可能性的问题。还有班级去公园玩怎样买门票合算,租房怎样租省钱等等。教学中适时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生活与学习的互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活动的模拟,让学生“动”起来
从大的生活观来说,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众多的事物一样,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思维要经历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这一数学现实出发,面对实际问题情境,经过自己的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得出数学结论并进行解释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时,通过模拟公共汽车到站后乘客上下车的场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昨天我乘车到水上乐园一站时,没有一个人上车,也没有一个人下车,这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但正是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表现。如:教例题“铅笔每支8角钱,小强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钱?”时,采取先模拟商场购物,学生表演,再讨论编题,学生讲解之后展示例题,个中难点迎刃而解。

三、思维方式的迁移,让学生“变”起来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寻找直观操作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对比恰当利用迁移原则,有效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并在创造性地探求新知的同时,学会灵活地、变通地思考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教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用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中,先展示一道生活问题:上课一开始,我在讲台上放一张椅子和一本书。问:你有几种方法将它们从讲台上拿下?学生顿时对老师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有的说先将书拿下来;有的主张先把书放在椅子上,再把椅子和书一块拿下来。学生各自把自己的思维方法上讲台表演了出来。我趁热打铁,师生及时小结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再出示题目:“停车场上停了35辆汽车,上午开走12辆,下午开走9辆,停车场上还剩几辆?(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通过对比生活问题的思维方式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理解较为深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数学知识的游戏化,让学生“乐”起来
单纯的数字和符号是枯燥的。倘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生活中休闲的游戏方式再现出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反馈所学知识。既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在教“3-5的分与合”时,引申学生课间玩跳皮筋手心手背凑人数的游戏,让学生小组开展游戏,记录一组4次的手心手背出现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出3-5的分与合(因为小组人数有3、4、5人不同)。在学习“11-20各数的顺序”后安排学生玩猜数游戏,既提高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渗透了区间套的思想。在二年级数学乐园课时,我给学生带来一副扑克牌。扑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找到一个点恰到好处地渗透数学知识呢?出示牌后问:有谁会玩牌?举手者踊跃。又问:有谁知道这里面的数学知识?无人应答。于是我开始介绍:一付扑克牌有54张,其中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剩下的52张代表一年有52个星期;四种花色代表一年有四个季节;每种花色有13张,表示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学生用眼睛瞪着我问:扑克牌里也有数学知识?根据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我教学生玩“拼十四”、“二十四点”,学生兴趣浓厚。这样在动中促思,玩中长智,让学生实实在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体会乐趣,巩固知识,锻炼思维,激发兴趣。
五、数学问题的开放,让学生“飞”起来

开放的数学教学是世界上数学教学的新趋势,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方面活动和思维能力。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大胆探索、想象、思考。开放题的练习是学生展开想象的有效凭借。可以是答案的开放、也可以是解题策略的开放,还可以是条件或问题的开放。 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册教学“2-5的分与合”后有一题照样子接着画下去,△△△△ 学生探索到排列的规律后画出了图,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常会遇到有规律排列但并不是同样规则地排列的情况,于是安排学生进行串项链珠子:接着串下去,直到串满10个。(1)○● 学生可以照原规律○●○●,可以○●○○●,也可以○●○○●●,还可以○●○●●,这样变唯一为多解,变封闭为开放,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学习“10的加减法”后,设计一题:小明花了10元钱买了2本书。他可能买了哪两本书?出示给学生一组条件:《数码宝贝》3元、《卖火柴的小女孩》6元、《学古诗》8元、《骄傲的公鸡》4元、《数学测试》2元、《童话》7元、《身边的为什么》5元。学生解题出现了四种情况。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也符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将生活作为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数学中联想生活,又在生活中联想数学,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数学知识,学会观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学习能力,从而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此文获2002年小学青数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