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评价 全员 过程 人文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是对新课程评价的总的描述,在对各年段评价具体要求上还有所不同。遵照这样的理念,针对第一学段的要求,谈谈我在平时的数学学科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全员参与、实现共建 作为评价,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过程,它与其他各个教育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评价是学生本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共同作用的产物,这是一个共建过程。 1、重视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下的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评价中发现问题,进而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学工作,使教学不断适合教育对象的情况和需要;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做好准备。所以教师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更多的肯定、赞赏、表扬和鼓励。 (1) 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
[片段1]:在学习“认识图形”后的一次练习中,要求学生动手折一折,能把一个长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四份吗?一位学生向大家演示了他的折法,我发现就在演示时另一位平时挺好动的学生也跟着在折,我不动声色,很快这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的折法不合适。”“喔,为什么?”“先对角折就是三角形,再把这两个三角形对折,折成的图形大小不一样,我试过的。”他肯定的说。我评价:“这位小朋友很棒,能动手试一试帮助自己作出判断,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分析] 教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而应在肯定正确处激发学生潜力,于纠正错误处激发信心。“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了问题,他与大家分享了发现的乐趣,而老师的评价使他感到满足,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一改“以往常态”,其他学生在评价之后纷纷效仿验证,并一以贯之到以后的学习中。 (2) 教师的评价要有适时性
评价发挥激励作用还要抓住时机,才能产生最佳教育效果,起到表扬一个激励一批的作用。
[片段2]:学习“统计”一课,老师请学生统计盒子里的图形个数,在纸上作记录,小组活动后,学生开始交流各自的记录方法,这时,第一位学生说:“我是听一个画一个图形”,第二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也是画的,不过和他的不一样。”“怎样不一样?”“我把一样的画在一起,这样看起来方便。”我表扬他:“你真细心,还想到画好后方便统计个数了。”接下来学生的表现更出色,纷纷抢着谈自己更为方便的记录方法,老师有及时表扬几位同学“真会动脑筋,不光有自己的方法,还能跟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找到简便快速的方法记录。
[分析]当第二位学生谈自己的方法时,尽管他的方法不是最简便的,但他能发现自己的方法与第一位相比有优势,这时的表扬将激起其他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果然此后的交流学生将话题切入在交流和比较上,老师的评价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3) 教师的评价要有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我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各种口头评价外,还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评价。
2、鼓励学生间的伙伴评价
在注重教师评价的同时,我还重视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掌握学法,共同进步。
[片段3]:学习“6的乘法口诀”老师问:儿童乐园旋转木马一次可以坐6人,那2次呢?如果3次、4次、5次、6次各坐多少人呢?你有办法算出来吗?请你向大家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一次加6个,一直加满6次,就可以了。第二位学生听了同学的回答,急于想说说自己的想法:“×××,我同意你的方法,但我还有一些补充,我虽然和你的一样用加法,但我列了一个表。看起来会清楚一点。老师我可以给大家看看吗?”老师又问:“谁还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吗”生3:我觉得用加法是可以算,但就是不快。我想用乘法口诀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在底下议论开了。)老师问:大家认为他的想法怎么样?生4:××,我有问题请教你。你的方法我不明白,你能再解释一遍吗?生5:我觉得他的方法很好的,算起来比较清楚,脑子不会乱,我也想用乘法口诀。生6:乘法口诀是比连加方便,我会编6的口诀的。老师说:“那好接下来我们来试着编6的乘法口诀。”
[分析] 把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间的评价比老师说的更实在,大家互相评价,思维一次次碰撞,激起了交流的欲望,“思潮如涌”中培养了伙伴之间的评价意识,学生的自信也得到大大的增强,更好的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学生间的评价有时也会过于偏激,这时老师也要积极地站出来作好引导,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3、支持学生评价老师
课堂是一个特定的教学场合,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发挥的作用有所区别,教师发挥主导主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也支持学生评价老师。如果你认为老师讲的有问题,你可以指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一般在一周结束时由学生来说说这一周的数学课你的满意程度,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并分别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哪些地方上得比较好,以后可以继续使用,哪些地方不足,以后要改进,及时调整下一周的教学,使自己得到发展。 4、引导家长参与评价
评价也是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共建过程,评价与家长分不开,因为学生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活动的,教师如果只是根据学生在校内的情况作出评价,往往过于片面。所以定期与家长联系,通过家校联系本、电话、家访、电子邮件等将孩子在校情况作一介绍,并请家长参与对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满意度评价,便于老师、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多方努力,共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数学成长记录机制,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其中,成长记录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成长记录的形式,不仅有助于收集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信息,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也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1、学生数学学科内容方面
在数学学科方面收集了学生平时的数学作业、练习纸、“生活中的我们认识的数”调查表、图形拼贴制作、数学周周练,或者是自己得到的奖励题,收集的数学故事等材料。而作业和练习卷上原来的百分制取而代之为等级,或者一个笑脸,一个红星,一个优加星,这样模糊的评价,淡化了分数,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其中还有一个学生一个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总结评价表材料,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常规、学习成绩等方面,以A、B、C等级来自评、互评、老师评价和家长评价。收集成长信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鼓励,获得自信。比如有一位学生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综合性题目有困难,但口算却是她的强项,在年级口算竞赛中荣获年级一等奖,这大大鼓舞她的士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数学学习荣誉方面
对于学生平时得到的喜报、奖状等材料,学生更是珍视,看见其他学生有了喜报,心里都在鼓劲,每次拿到作业本就开始数自己本子上有多少颗,纷纷告诉我还有两颗、还有一颗就可以得喜报了,期盼的心情令人感动,而我也总会适时的鼓励一句:加油,努力!对于数学课代表、数学组长等服务性岗位的学生还专门设有工作评定,用星数表示工作情况,一个月下来自评、互评都得5颗星就能当选“岗位能手”的光荣称号,并颁发喜报,并收集到成长记录中来,这些评价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的面貌,唤起了他们积极学习的信心。
三、重视数学学习二次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1、改变数学测试一考定成绩的常规
新的课堂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采用了二次评价,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第一次的评价不满意,可以要求二次评价甚至三次评价,直到满意为止。如:在口算测试中,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申请再测试一次,我支持他们的做法并及时表扬他们这种认真的态度,给他们一段练习的时间,在准备好后进行第二次测试,选择学生最好的一次成绩记入材料中。两次后还有一位学生提出再测试第三次,这样经过几次测试后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测试的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多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在这过程中的自我要求比什么都重要,多一次机会,多一份希望,多一点进步,这样的经历也许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2、改变作业批改形式,体现二次评价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批改方式,给学生一次修改的机会,开学初,我就告诉学生,老师在批改中如果发现作业中有错了,但不采用普遍习惯的打“×”,而是打一个“?”或是“一条波浪线”,告诉学生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错误并一次就改正确,那老师还是给你批“★”,在以后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拿到下发的书就开始找有没有“★”,没有的话也会认真去查找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及时订正,大部分学生都能珍惜这个机会一次改对。现在学生逐步养成了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习惯。同时在作业批改上我尝试让学生进行第一次批改,然后老师或家长进行第二次评价。我进行了一些训练: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学生批改的题目,比如口算题。有时让学生自己批改自己的口算题,有时让学生互换伙伴批改,老师或一位学生报得数,其他人听得数批改,有错的在旁边打一“?”,批改后自行订正,并作相应的记录:错( )题。然后由老师或家长进行二次评价,开始时也发现学生有错的没批出来、批出来后不及时订正,或不真实记录错题数量,但经过几次训练后,学生都能认真自评或互评,真正发挥了评价的价值,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更新数学学习过程材料,感受成长历程
对学生的二次评价还表现在收集反映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信息上。成长记录反映了学生这一阶段所获得的成绩和进步。有的学生的成长记录材料内容很充实,而有的学生一阶段下来可能很贫乏,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的消极体验,学生随时可以对自己的成长记录信息进行补充,学生在整理中找差距,在找到差距后努力争取进步,二次评价发挥了难以估量的教育作用。
通过近一年的尝试,我体验到教师要以积极的评价影响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情绪、情操,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我的观念也得到了发展,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合理、公正的对待学生,重视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评价由静态变为动态。我还发现与以前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尤其喜欢平等、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他们不再害怕,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大大增强了,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增强了,评价同学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丛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丛书《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此文获市2003年“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