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论文>>文章内容
为学生真正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
发布时间:2004-12-23   点击:   来源:晨阳小学   录入者:马美南 孙敏
【内容提要】教育的改革需要我们为学生真正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本文剖析了当今小学课堂教学中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四种偏差现象:有“形”无“实”;喧“宾”夺“主”;以“虚”代“实”;以“假”乱“真”。

并针对这四种偏差现象提出矫正和建议。

【关键词】数学 生活 书本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新课标的前言明确阐明: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在努力挖掘数学与实际的有关联系点,努力在生活中寻求各种数学原型,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 可是,教师们在认真实践这一先进教学理念时,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出现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偏差现象。笔者试图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剖析种种偏差现象,并针对这些偏差现象提出矫正和建议。

现象一:有“形”无“实”

【案例】《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苏教版第六册)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呈现问题情境:“我们班大部分同学住在翠竹新村,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居民居住情况。”并出示:

每幢楼房居住48户居民。 翠竹新村南区有143幢楼房。

翠竹新村南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居民?

教师又问:“你能估计一下翠竹新村南区大约住了多少户居民?你能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奋不已,争相发言。有的说:“我把143看成140,算140×48就知道是6000多户。”有的说:“我把48看成50,算143×50就知道是大约7000户。”有的说:“我把143看成140,把48看成40,算140×40就知道是5000多户。” 还有的说:“我把48看成50,把143看成140,算140×50就知道大约是7000户。”教师紧接着问:“到底谁估计的结果最接近实际的数目呢?让我们来算一算。”此时,教室里的气氛顿时从活跃变得沉闷。于是,师生一起进入本课的主题,探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直至下课也没有再与开头的情境相联系。

【分析】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在上述案例中,我们不得不为这位教师独特精妙的教学设计而喝彩,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了估算小区共有多少户居民这一现实情境,并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从估算引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这一设计真可谓是巧夺天工。可惜的是这条主线随着本课主题的出现无形地消失了。试问:像这样仅仅把精心设计的现实情境作为一个引子导入,从形式上引进来,继而又走回老路,这就是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吗?

【建议】教师必须摒弃数学与生活外在的、形式上的结合,重要的是要追求两者内在的、深层次的结合。教师在开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情境时,不仅应考虑这一情境是否暗示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还应让精心设计的生活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切忌有“形”无“实”,把情境当作装饰品、点缀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真正联系。笔者认为,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能抓住估算居民住户这条主线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当学生出现多种估算方法后,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估得准?与实际数目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大约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然后再讨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算完后,再次比较、验证。用数据来证明估算方法的优劣。这样,让精心设计的现实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既让学生学会了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这一学科知识,又提升了学生估算的能力,还让学生在估估算算中感受到小区人口的密集度,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现象二:喧“宾”夺“主”

【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苏教版第五册)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这样组织教学:

师:这学期我们学校校园环境通过改造起了大变化,到处是绿地鲜花,可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些地方绿色渐少,为什么?

生1:有同学不爱护绿化,经常踩草坪。

生2:还有人随意摘花。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课前同学们都分组对学校的一些绿地进行了调查,并画了下来。我们来展示一下。

生:有5组同学派代表逐一上台展示(如下图):

① ② ③ ④ ⑤

师:同学们课前的小组活动很认真,那我们怎样来保护这些绿地呢?

生1:插一块警示牌,上面写“请爱护花草”。

生2:可以安装报警器,因为……。

生3:每天派值日生监督。

生4:在绿地周围围上栏杆。

生5:可以安装防护网。

……(还有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想说自己的高招。老师却急着要刹车。)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老师也调查了

学校体育室门口的一块绿地,假如要安装防护

网,得买多长的防护网。(师边说边出示右图:)

生1:用线围一围,先量出两条边再乘2。

生2:不行,你把他看成长方形了。

师:对,要仔细看清图形的特征。老师告诉大家测量出的数据。(师在上面图形的四条边上分别标上10米、19米、15米、17米。)

生:(不约而同地说)买61米长的防护网。

至此,本堂课已经进行了20分钟。

接着,教师引出周长的概念,并尝试让学生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① ② ③ ④ ⑤

学生在交流中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其中渗透了简便算法。由于这些图形的数目较小,因此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简便的意义。课也在匆忙中结束了。

【分析】“爱护绿化,保护环境”这是多好的主题!“动手实践、经历体验”多么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本想通过这些来引出周长的概念继而展开计算周长的教学。这样用心良苦,也许想让课更精彩些。可调查绘图的展示、保护方法的交流足足化了半节课。20分钟,孩子们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展示,可爱的童真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然而,这多少让人有一种喧“宾”夺“主”之感。要知道,本课的主题是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0分钟的引入对于一堂只有40分钟的数学课来说,可算是一个大损失了。实践中,像这样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生活情境,在引入和情境的创设上大做文章,却忽视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数学地思维,最终没有落实到数学上来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建议】生活情境的引入不能当作是一种时髦,创设情境必须讲究方法和策略,那就是:生活情境的创设必须服务于数学知识,必须有利于数学教学,切忌喧“宾”夺“主”,为追求热闹和时髦而忽视数学教学的本质。其实,上述案例中周长这一内容,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体育课上,沿着长方形的篮球场跑一圈;布置学习园地时,给展板装饰一圈花边……笔者认为,如果一定要从“环保”入手,引出周长的教学,不妨遵循一下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先计算如果给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绿地安装防护网,分别需要准备多长的网。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感受什么叫周长,经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学习过程。然后再出示学生调查到的形状比较特殊的绿地,启发学生想一想,给它们安装防护网各需要准备多长的防护网?并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把这个问题留到课后,何乐而不为呢?

现象三:以“虚”代“实”

【案例】《长方形的认识》(苏教版第五册)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讲述道:老师家在搞房屋装修,工人在施工时不小心将一块长方形的花岗岩 1

石板压碎了,压碎成两部分(如右图所示)。 2

如果要照原样重新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学生听了,有的说必须带两块,有的说带第一块,有的说带第二块。这位教师听了学生的发言指着图1说:“根据第一块,你能恢复到花岗岩原来的形状吗?”学生都说:“不行。”老师又说:“那带第二块呢?”学生说:“行。”这时教师趁势引导,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得出长方形要素是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带第二块去实际上具备了长方形的几个要素,等于带走了完整的花岗岩石板。

【分析】初看,好一个完美无缺的设计!教者从生活实例出发,既抓住了知识的本质特征,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看,你会发现案例中的老师,为组织学生探究长方形的特征,忽视了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真实性,一味地从数学角度出发,刻意设计了一个“虚拟”的配花岗岩石板的情境。试问:生活中有多少人配一块沉甸甸的花岗岩石板时,会带一块碎石板去?不论是带大块,还是带小块都不方便。人们会用尺测量一下石板的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即便是没有测量工具,也可以用绳子代替。把绳子带到商店,肯定比带一块碎石板要方便得多。教学实践中,像这样为了数学教学的需要而人为拟造生活情境的例子还很多。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非但不能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反而会培养出“脱离生活实际”的书呆子。

【建议】新课标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评价,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新课标还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作为教师,从平常的生活现象中挖掘丰富而生动的数学知识,使数学学习内容更具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更具诱惑力、吸引力,这应是首当其冲的。然而数学同样是一门科学,教师在设计生活情境时切忌为了数学教学而人为编造一些脱离生活实际的虚拟的情境。必须潜心研究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从价值出发设计教学,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笔者认为,上述案例可以把问题改成: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你认为应该怎么办?这样把一道原来封闭的问题改成了开放性问题。学生的答案也肯定会更加多种多样。如:两块都带去;带大块去;用绳子量出四边的长度;用尺字量出长和宽等等。学生在交流中自然会比较并选择好的方法,从而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学会用有效、简捷的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 现象四:以“假”乱“真”

【案例】《小数乘法》(苏教版第九册)

课一开始,教师出示几种蔬菜的价格,菠菜每斤1.235元,青菜每斤0.765元……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编应用题。然后教师提问:“张老师想买4.6斤菠菜,1.4斤青菜,共需多少钱?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吗?”学生纷纷动笔计算:4.6×1.235=5.681(元) 1.4×0.765=1.071(元) 5.681+1.071=6.752(元)紧接着老师又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张老师该怎么付钱呢?”由此非常自然地导出取积的近似值问题。

【分析】多么流畅的教学设计,要知这一切都是成人一相情愿的设想。案例中的这位教师为引出积的近似值问题,从数学角度出发,刻意创设了一个“虚假”的日常生活中买菜的情境。试想如今的菜市场,真有菠菜每斤1.235元,青菜每斤0.765元这样的事情吗?再说买菜,虽然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习惯。有一些精打细算的人在买蔬菜时也许会像上述案例中一样买4.6斤菠菜,买1.4斤青菜,精确到买几斤几两,但更多的人一般都是凭经验根据实际需要随手抓一把。再想:多少学生对上菜场买菜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又有多少学生对买菜感兴趣,如果没有,那么接下去的学习过程,除了机械地运算,掌握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又怎能激起学生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

【建议】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教师切忌在设计生活情境时编造“假”生活来代替“真”生活,要注意情境的现实性、真实性。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选择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呈现给学生。只有让数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如上例,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生活中为什么用近似值?哪些情况要近似?哪些情况不近似?怎样近似?这样做的价值何在?而不仅仅是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掌握取近似值的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切忌用成人的生活、成人的眼光来替代儿童的生活,要将数学学习真正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关注儿童关心的是什么,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即用一种整体的、浸入儿童生活的视野去充分关注儿童整个生活的精神的和科学的世界,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尽可能地将数学学习纳入到他们的生活背景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

数学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让源于真实生活中的学习立足,真正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生活中生动!在学习中成功!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古德、布罗菲(美):《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姓名:马美南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2、11、30

学历:大专 教龄:13年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职务:学科主任 任教学科:数学

姓名:孙敏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4、4、30

学历:本科 教龄:8年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职务:学科主任 任教学科:数学

联系地址:常州市翠竹新村1号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电话:0519——5302045 邮编:21302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