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把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过于重视政治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就是学校常规教育中仅有的一点公民教育也“千人一面”,靠“说教灌输”一统天下,致使学生公民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中的现代公民意识培养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时代的紧迫性。
1.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是“以德治国”的迫切要求
“以德治国”是我国在改革发展迈入新世纪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它不仅影响到国家的治理与发展,也关系到每个公民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德治国”首先是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改善社会道德环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必须标本兼治,从基础抓起,从培养少年儿童的公民意识抓起。增强公民意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重任。
2.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是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中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也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等多方面。德育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在素质教育中属于首要地位,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使其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必然要求。
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公民教育意识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社会化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方面说,任何个人要进入社会,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要接受社会的教化,就要遵守社会的公德。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是形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其进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公民教育也是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必然要求。
4.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和必备的道德品质;韩国把促进每一个公民完美的品格作为其教育目的;日本则指出要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并把国际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公民意识列入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文指出要重视加强青少年学会与人共同生活等公民素质的培养。可见,注重现代公民意识培养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教育也将全面走向世界舞台,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不能滞后。
二、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做法
1.在儿童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其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动地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通过自身内部的知、情、意、行的矛盾运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所处的接受教育的环境,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认识的“灌输”与“移植”过程,环境在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所以我们在德育环境的建设与管理中,不仅要在物化环境上做文章,还要有意识地在人文环境上下功夫。环境设计要贴近儿童生活,要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从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眼光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孩子说孩子的话”“让孩子画孩子的画”“让孩子做孩子的广告”。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用学生易读易记的语言明确要求,张贴在学校醒目之处。通过架设 “校园长镜头”,用 “你(们)真棒!”“你(们)怎么了?”“你(们)一定能行”的口吻与孩子对话,改变以往“表扬”、“批评”、“建议”真理式的权威评价,告诉学生“怎样做更好”。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真正的“人—人”关系,既给孩子相对自由,又不放任自流,彼此间建立一种高品位的人际关系。学生仿效时不再背负“十准十不准”的沉重压力,基本都能“拷贝不走样”。
通过营造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公民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意识从中得到较好的培养。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对其进行公民意识培养可帮助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有序状态,有规律地学习、工作与生活,同时也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群体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价值观。
2.在丰富开放的教育内容中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现代公民意识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五个层面,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和环境意识等多方面的整合协调。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尚未形成独立的公民教育体系和课程系统,公民意识培养应多渗透在各科教学与活动之中。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着许多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像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体育课勇敢、顽强精神的培养;社会课通过读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激发其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教师要善于利用。再如:语文教材中可以通过《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金色的鱼钩》《丰碑》《珍贵的教科书》等文章,教育孩子做人要有责任感;通过《将相和》让学生懂得顾大局、识大体;通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画杨桃》等课文,让学生明白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书、不唯权、不唯名人的内涵……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新建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的到来,使得书本、教师、教室不再是教育的全部,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使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习惯”。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文件、重大事件都能成为一种公民教育中的信息提供给学生。通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开展自我教育。以此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教育时空,克服现行教材难以迅速反映出随着时代发展而涌现出的新信息的弊端。
3.在互动式的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师生互动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根据合作教育的观点,把德育过程看成是多向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之间思想、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互动过程,把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果,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体性尽情张扬的结果。
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培养,其实质是学生主体在教师主体的帮助下,获得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与主流价值等向一致的积极体验,从而消化、吸收、实践公民教育内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处在一定社会和自身成长的发展阶段,受社会环境和自身道德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在公民意识培养的目标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根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公民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在途径和方法的应用上,不仅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全体学生的主体参与。
我们可以利用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创设体验活动的载体,动员和运用多种社会资源和手段,科学设计一系列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活动,包括校内、家庭、社区和社会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承担不同角色,自觉履行角色义务,尽情享受角色乐趣,引导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劳动,接触现代科技,接触大自然。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当一日小交警”、“军营一日”、“体味打工”、“环保卫士”、“当一天家”、“下乡与留学”、“法庭听证”、“实践课题小调研”等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使他们在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参考书目
1.詹万生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总论》2001
2.华耀国 《体验教育:少先队教育的新境界》2001
3.李 季 《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1997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