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空白”使指教材的编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编排,对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者是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教材中不时出现“还可以怎么数?”“还可以怎么算?” “还可以怎么提问?”等一个一个的问题,给师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翻开一年级的新教材,一个个精美的、惟妙惟肖的图案真让小朋友爱不释手。那些可爱的“白菜”、“豆角”“茄子”“菜椒”“番茄”先生还会不时向同学们提出“还可以怎么数?”“还可以怎么算?” “还可以怎么提问?”等一个一个的问题,给同学们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使新教材独具魅力,它给沉寂的课堂带来了灵气,带来了清新,宛如雨后的竹林,让人心旷神怡;一个个“空白”又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争议,带来了沉思,又如晴天中雷电,让人惊醒;一个个“空白”给学生带来了欢乐,带来了联想,学生在“空白”中,自主地探索,任凭思维自由地翱翔。“空白”给予了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创新,个性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教材的“空白”成了学生创新学习的优势。
一、“空白”——学生探索的广阔空间。
探索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生命,没有探索就不可能有发现。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案例1】苏教版数学第二册学习《乘加和乘减》一课时,教材创设了这样一幅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养金鱼:四个金鱼缸,前三个鱼缸里养了4条金鱼,第四个鱼缸里只有2条。白菜先生问:“一共有多少条?”按照原有的学习经验,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可以用加法计算,把每个鱼缸里的金鱼的条数加起来,算式是4+4+4+2=14”。“还可以用乘加来计算,先把3个4条先加,再加上第4个鱼缸里的两条。算式是4×3+2=14”。“小番茄”出现了,提出:“还可以怎么算?”空白的出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激起了小朋友探索的欲望。同桌讨论的,四人小组争论的,自己默默思考的,整个教室了洋溢着探索的激情,充满了创造的氛围。交流时,只听见学生自信地说:“我的方法是‘乘减’,我是根据‘乘加’而取名的。我假设第4个鱼缸也有4条鱼,那么有4个4条,但第4个鱼缸只有2条,我多加了两条,就从4个4里减去2条。”这时还有同学补充说:“为了让你看得更明白些,而不搞错,还可以用画圈的方法:第四个鱼缸里添画2个圈,表示也是4条鱼,再划掉添上的圈。”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鼓掌表扬,实践证明,学生的创造值得赞叹。整个这一节课,我没有说上几句话,但效果却出奇地好。 【案例2】:苏教版数学第二册《乘法口诀》。在学1-5的乘法口诀中,已经逐步建立一个学习口诀的模式:第一步,从实际生活情景出发,引出有几个几;第二步,根据几个几列乘法算式,编口诀;第三步,找规律,记口诀;第四步,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因此在学习6的口诀时,我就采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教材的空白“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学生在独立思考,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中编出了口诀,找到了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续编口诀。学生一直处于兴致勃勃的状态中,以致于下课,还不肯罢手。 【解读】传统的教学,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的展现,都在预设中。课堂上只看见老师卖力地苦心孤诣,却看不见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的闪现。新教材的“空白”悄悄地改变了这一切,可爱的小先生们会及时地出现:“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数呢?”“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空白”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防止了教师提问过多,铺垫过厚,指导过细的倾向,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空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猜想、推理与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新教材正使我们的学生逐渐成为这样的人。
【启示】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创设情境,唤醒学习者的生活知识和数学经验。2、动手实践,把活动中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3、合作交流,借助学生间的互补学习实现发展。
4、独立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
二、“空白”——学生创新的广阔空间。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案例1】: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33-8,我先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猜猜看,33-8等于几?”有的说:“我不会算了,和前几天学习的减法不一样了。”有的说“大概二十几吧。”!……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提供学生充足的学具,让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以及操作其他自己喜欢的学具,寻找方法,架起思维的桥梁。接着要求学生思考后,到小组中交流自己方法,小组中可以自由讨论、争辩。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还可以怎么算?”学生们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自由的探索,总结出多种方法:一是从33根小棒里一个个去,去掉8根,发现最后还剩25根。二是把33分成23和10,先算10-8=2,再算23+2=25。三是把33分成20和13,先算13-5=8,再算20+5=25。四是33-3-5=25。五是33-10+2=25。六是38-8-5=25。“还可以怎么算?”简洁而深刻的“空白”制造,激起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唤醒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空白”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案例2】:苏教版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学生在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后, 教材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商店”的游戏,小朋友去买铅笔,发现钱不够,怎么办?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回家拿;有的认为可以向营业员要求打折;有的说问周围的熟人借钱;有的说今天不买,明天买;还有的说买其他便宜一点的物品。……
【解读】传统的教学“以知识为本”,教师是权威者,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在反反复复地练习中熟练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新教材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模式,减少了“指令性”,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形成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 “空白”的出现,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学生可以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如果没有“空白”,就不可能有多种计算的方法,也不会出现“钱不够”可以有很多解决的方法。另外,“空白”也使教师能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创造,赞许学生的独道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启示】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重视教材的“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空白”——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案例】:也许你会担心,33-8有这么多方法的呈现,学生会不会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这也是我们备课时担心的问题。但新教材重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时“小番茄”又提出了“你想怎样计算”。我们又把填补“空白”的权利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在练习实践中,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太麻烦了,第二、三、五种把算式转化为学过的计算,算起来比较方便。还给三种方法起了名称:“分十法”、“借十法”和“先减后加法”,虽然名称起得较幼稚,却真实地抓住了方法的特点。新教材的“空白”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在我们的课堂中,会经常地听到学生自信而响亮地说“我认为……”“我喜欢……”
【解读】个性是作为个体特性的总和,尽管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但是原有的基础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与特长各有不同。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统一的目标对待每一个学生,答案是千篇一律,一个磨子里出来的。这样缺乏个性和思考,一味地被动接受,不仅无法形成良好的数感,更不能创造性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致使困难的学生跟不上,好学生不满足,优秀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新教材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给同学们创造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可能你认为不是简便的方法,而对他来说就可能是最优的。 【启示】“空白”为自由和谐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扶持创新个体,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空白”使教材更具魅力,使我们的学生更聪明。我们要巧用“空白”,挖掘“空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利用教材的“空白”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2003、6
(此文获市教海探航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