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三年后的今天,许多教育专家、一线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追求有效课堂”的观点。这是对目前教学中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我们以为,造成教学低效运作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
基于上面思考,我们数学教研究组在十月份开展了“有效解读数学教材”专题研究活动。大家在“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反思重建——课堂再实践——说课评课”的系列活动中,真实地经历了研讨活动的全过程。在教研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在指出优点的同时更加关注解读教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根源。大家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也就是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教师还要学会在细节上推敲。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最后大家形成共识: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然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